提起英国的时尚意象,帽饰绝对名列前茅,没有什么比一顶帽饰更具有英伦范了。
除了王室女性在公开场合几乎总是戴帽,每年夏季的英国皇家赛马会上,争奇斗艳的帽饰也常是话题的焦点。
哈利王子与梅根的婚礼,就让世界人民一睹大英伦的帽子文化盛宴,里面有不上帽子可以说让人瞋目结舌,其中又以卡蜜拉的羽毛帽饰最为惊人,整圈圆饼状浅粉红色的羽毛布满帽檐,从正面看上去就像个鸟窝,让她成为婚礼上的焦点,无论从哪个角度拍摄都好吸睛。
出席的名流中有不少让人惊艳的帽子,贝嫂就是其中之一
帽子为整体造型加分不少的皇室隐藏版美人:黛安娜王妃侄女
女性在正式场合戴帽,这似乎是英国才有的特殊文化,有人认为这是由于英伦三岛气候寒冷所致。然而,传统的形成,绝非单纯的气候因素可以解释,否则为何许多比英国更寒冷的国家,没有保持戴礼帽的习惯?
1
戴帽文化的起源
回顾历史,西方戴礼帽的传统,其实可以追溯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商业繁荣,造就了一批追求时尚品味的富裕阶层,装饰性强的帽饰、材质珍贵的头巾等,成为地位和品味的象征,这股戴帽风潮于是迅速流传到各个欧洲宫廷。
头戴尖帽的法国贵族女士
2
宫廷时尚
16世纪后,宫廷成为帽饰时尚的中心,英国都铎王朝初期曾流行三角形头饰,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时期流行的则是假发;17世纪贵族女性流行在室内配戴经过上浆处理的白色蕾丝帽,在户外则习惯戴上与男性相似的宽边毡帽。
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影响下,法国逐渐成为欧洲时尚的中枢,法国宫廷里斗富的风气,开始让帽饰变得复杂夸大。
到了18世纪,假发的流行让帽饰变得愈发巨大,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法国大革命时被送上断头台的法国王后玛丽安东尼。但在进入19世纪之后,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矫饰浮夸的宫廷风格遭主流唾弃,绑带邦尼特帽(Bonnet)与折边三角帽(Tricorne)成为这个时期的代表。
法国大革命被处死的法国王后玛丽安东尼,她的头饰由假发和顶上的帽饰组成
19世纪末戴Bonnet的英国女性
戴着三角帽的火炮军官
3
帽饰等于身份
从欧洲宫廷时尚三百多年的发展可知,帽饰是贵族与富裕阶层用来彰显身份品味的一种手段,与社会地位紧密相连。19世纪后,愈加发达的工商社会让能负担帽饰的消费者大增,各式各样的帽饰也相继出现,以满足市场需求。帽饰被视为是正装的一部份,中产阶级利用戴帽来显得体面,这样的风气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
1879年伦敦身穿正装头戴圆顶礼帽(Bowler Hat)的海关关务人员。圆顶礼帽可以说是19世纪英国文化意象的代表。
在1960年代以前,帽饰与职业、身份地位是直接相关的,凡是讲究外表的人,特别是女性,外出几乎都会戴帽,而且帽饰也是人们用来展现个性的媒介。
体面的女性要有帽饰和手套才会感觉穿着得体。今天从符号的观点来看,帽饰具有告知职业身份的作用,像是警察、空服员、运输官员等。另外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帽饰没有强制性,很多人戴帽来展现个人风格。
4
古风遗存——英国的戴帽传统
戴帽的习惯在60年代后渐渐没落,帽饰也从必需品变成装饰品。促成这个发展的原因很多,多数人同意这与当时西方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大环境变迁有关;风起云涌的学潮质疑社会传统,“正装”的习惯也随之被挑战。年轻一辈穿衣讲求舒适率性,帽饰被视为老气的象征而销售大跌,短短几年内就从常备配件变成无用的摆饰品,潮流使然下,除了英国,各国戴帽的公众人物变得相当稀少。
英国戴帽的风气得以保留,许多人认为要归功于王室,特别是女王本人对这项传统的坚持。女王是英国的象征,为了维持国家稳定、庄重的形象,长年来她的服装款式变化很少,其他王室成员也以她为榜样,尽量维持庄重的形象,戴帽的习惯就这样无意间被他们保留了下来。王室备受人民爱戴,他们戴礼帽的习惯也就被广为仿效。
对许多英国人来说,女王的形象几乎等于帽饰
王室在正式场合戴帽的形象深植人心,因此即使帽饰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势微,英国民众在出席正式场合时,还是习惯性地会戴帽以示慎重,帽饰的传统也就这样被延续了下来。而近年来,或许是受到威廉与凯特大婚的影响,礼帽在英国以外的地方,似乎又再次流行了起来。
帽饰是英国文化不可缺的一部份,而且近年来在英国时尚界的带领下,在国际间也开始受到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