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话里的上海味

泽洋的趣事 2025-05-01 14:32:36

新疆,是多民族混居的地方。在天山南北,维汉等同胞生活在一起,言语自然互相影响。这使得新疆的国家通用语言,也染上了种种多姿色彩。

维吾尔族讲的普通话,总体上带有本民族语言的腔调,这也是常理所在。然而细细分辨,新疆人讲的国语,还带有内地不同方言的口音。哈密的维族同脑操的普通话,夹着甘肃话的味道。新疆兵团的汉族同胞说话,分明有着浓厚的河南腔调。

这些现像都是有渊源的:哈密与甘肃接壤,汉族人多自陇上移民来新疆,他们把兰银话教给了维族老乡。新疆兵团初建的时候,兵团职工群众许多是中原子弟。人口的流动,言语随之导入,从而形成了新疆不同地方的语言特色。

南疆阿克苏的维族同胞,其普通话独有柔软之味。细听,竟掺杂着浓浓的上海吴音。当年的上海知识青年,穿过千山万水,许多就插队在阿克苏地区。他们教书育人、行医治病、务农劳作,与维吾尔同胞朝夕相处。

就这样,上海话里的嗲声嗲气,渐渐地渗入到当地人讲的普通话里。至今,阿克苏人讲话还有海上遗韵。尤其以“好滴呀”、“晓得啦”此类的语言,一直在延续使用。

那些上海知识青年,来时不过二十岁出头。他们将青春抛洒在戈壁滩上,把吴语软音留在天山脚下。在阿克苏集市巴扎上,维族老人一句“再会噢”,分明是六十年前,来自黄浦江边上海人讲话的世纪回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漂泊,一地口音有着一地口音的沧桑。上海人对新疆的支援和奉献,新疆人民永远记在心间!

0 阅读:0

泽洋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