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台湾后蒋介石不恨毛主席最恨自己人,一个太无能,一个总拆台

百年人物志 2025-04-30 10:26:13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顺应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声音,毛主席以极大的魄力远赴重庆,参加和平谈判,此举受到全国上下人民群众的敬重和欢迎。

然而,蒋介石表面上虽然高喊和平,但实际上却早已开始为内战做准备了。蒋介石借助美军强大的运力,陆续向解放区调集了80万以上的军队。

1946年6月,在做好一切开战准备后,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和平协定,向中原解放区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内战由此爆发,解放军奋起自卫反抗。

战争初期,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经济发展,国民党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为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开积极防御,依托解放区的有利条件,以运动战作为主要作战形式,辅之广泛的游击作战,大量歼敌。

1947年3月,国民党军放弃了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这一时期,国民党大量有生力量已经被我党歼灭。

1947年7月,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已经下降到了300多万人,与此同时,解放军的总兵力也发展壮大到了近200万人,在武器装备方面也有了显著提高,这些武器都是从国民党手中缴获来的。

国民党在军事力量衰败的同时,国统区内的经济状况也陷入了困境之中。各种苛捐杂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越来越多的人民反抗国民党的暴政。

1947年下半年开始,人民解放军逐渐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三大战役后,国民党败局已定。在这一背景下,蒋介石还在不断挣扎,亲自指挥在长江对岸长达1800公里的沿线部署作战工事。尽管如此,面对强大的人民解放军,国民党还是很快败下阵来。

1949年12月,蒋介石败退台湾。国民党从最初占有绝对优势到最后崩溃惨败,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过,在这一点上,蒋介石却有最恨的两个人。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人都是自己人。

一个就是胡宗南。早在奉命“剿匪”时,胡宗南在与红军的交战中便多次惨败。

1934年4月上旬,胡宗南奉蒋介石之命,率第一团占领乌龙堡,阻止红四军渡过嘉陵江。然而,信心满满的胡宗南却反被红军围困在乌龙堡里整整两天,死伤500多人。而接到他命令驰援的两个独立营也在途中被早已埋伏好的红军打得七零八散。

这极大挫败了胡宗南指挥作战的信心。这一年7月,蒋介石又为他调来了大量兵力,合编为“西北追剿纵队”,胡宗南被任命为总指挥。

兵强马壮后,胡宗南又重拾信心,准备“剿匪”。然而,很快,胡宗南部队便遭到了红军痛击,死伤惨重。尤其在包座一战中,一个师的兵力几乎全军覆没。

胡宗南接连打了几个败仗后,没了信心。

解放战争爆发后,胡宗南在西北战场与彭德怀展开了激烈较量。

1947年3月,蒋介石调整战略,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胡宗南奉命夺取延安,歼灭共军主力。

中共中央在提前得知这一情报后,当机立断,下达有序撤退的命令。3月19日,胡宗南率部占领延安,不过,他占领的延安是一座空城,没有人,也没有可以缴获的东西。

然而,国民党方面还是十分重视这次“胜利”,并在报纸上大肆宣扬,胡宗南也被晋升为上将。

然而,坐拥三十万大军的胡宗南却在之后被西北野战军耍得团团转。接连在青化砭、洋马河、蟠龙之战中惨败,紧接着又败于沙家店。接连不断的失败,早已让胡宗南“攻占”延安的辉煌战绩蒙上了阴霾,他也不再嚣张。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西野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越战越勇,胡宗南部则屡战屡败,逐渐陷入绝境。蒋介石一再斥责胡宗南,对他的表现十分不满,多次不念旧情破口大骂,甚至萌生了让他尽忠的想法。

另一个总拆台的就是白崇禧。白崇禧虽然有“小诸葛”、“常胜将军”等美誉,但他与蒋介石之间却充满了恩怨情仇,有时兵戎相见,你死我活,有时又相互合作。

1934年10月,为了将红军消灭在长征之路上,蒋介石起用白崇禧,向他提供了兵力、经费等。白崇禧选择合作,并做了部署准备与红军进行决战。然而,白崇禧很快便发现了蒋介石派来的兵力却一直停滞不前,不积极“追剿”。他当即意识到,蒋介石此举是想一石二鸟。

于是,白崇禧当即重新调整部署,不再与红军决战,而是选择只“追击”。因为白崇禧和蒋介石的利益冲突,红军得以渡过湘江。

解放战争中,蒋介石和白崇禧又产生了不少矛盾冲突。

1948年5月,白崇禧被任命为“华中剿总总司令”,但为防止他拥兵自重,蒋介石又将驻扎在黄淮平原的国民党军队一分为二,分成两个平起平坐的武汉“剿总”和徐州“剿总”。刘峙担任徐州“剿总”总司令。

1948年10月下旬,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计划进攻徐州,蒋介石这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交由白崇禧统一指挥两个“剿总”。

白崇禧此前是很愿意接受这个任务的,他还曾向蒋介石毛遂自荐过。但此时,他却犹豫了。他知道蒋介石不会随便卖给自己便宜。于是,他决定先去南京查探查探情况再作决定。

白崇禧来到南京后,就徐州国民党军的情况作了进一步了解,与此同时,他也从部属手下收集到了大量关于徐州周边的情报。经过分析后,他认为国民党此战必败。如果自己此刻赴任的话,凶多吉少。

最终,白崇禧拒绝统一指挥两个“剿总”,而且秘密飞回了武汉,不辞而别。白崇禧在这个时候撂挑子令蒋介石大为震怒,国民党高层也纷纷指责他“出尔反尔”,但白崇禧对此毫不在意。

淮海战役打响后,得知黄维兵团被包围,蒋介石曾计划调白崇禧的兵团增援,但却因调不动而选择了放弃。与此同时,白崇禧还极力劝说宋希濂不要前往。

白崇禧此举主要是为了保存实力,以便日后东山再起。不过,作为蒋介石的嫡系,宋希濂自然还是听从蒋介石之命,前往徐州增援。期间,在宋希濂部东调过程中,白崇禧还多次想方设法进行阻挠。

12月初,白崇禧的第二军被调到蚌埠地区作战,但第二军第九师准备乘船东运时,却被白崇禧拦了下来。无论谁来电话劝说都不管用。

无奈之下,蒋介石亲自给他打去电话,说明前线战况,而白崇禧则不为所动,坚持“不能调”。

蒋介石气急败坏,大骂白崇禧“不服从命令”。

白崇禧也不客气地回怼道:

“合理的命令我服从,不合理的命令我不能接受。”

就这样,半个多小时的电话,蒋介石好话歹话说尽,白崇禧就是不能放第二军通行。白崇禧这么一闹,自然也影响了其他部队的调动安排。蒋介石更恨白崇禧了。

1949年12月,蒋介石以高官相诱,半信半疑的白崇禧还是选择去了台湾。这一时期,白崇禧被撤销了一切职务,并且长期处于监视之中。闲来无事的他,只能通过读书、练字等消磨时间。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因心脏病突发逝世,时年73岁。

参考资料:人民周刊2009年11期、《国民党去台高官》《文史博览》、新传奇2021年30期、文史精华2009年1期、读书文摘·经典2017年4期、《炎黄春秋》2017年第1期、报刊荟萃2009年2期、文史春秋2009年7期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