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在这两年时间里,我国的科技文化建设渐渐走出了阴影,迎来了重新焕发生机的机会。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科技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处于一种在迷失中艰难求生的状态。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新的历史阶段,为了让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工作尽快步入正轨,党和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1977年5月,此时还没有正式复出的邓小平,在与中央同志的谈话中,着重强调了重视科学技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性。不久后,在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工作会议中,教育部就高校招生方案形成了初步方案。内容显示,虽然较之前已有突破,但根本上还是沿用以前的老办法。
8月4日,教育部向中央报送了相关方案。同一天,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就参加这次座谈会的主要人选,邓小平曾提出过明确的要求:
“敢说话、有见解,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才学,不要行政人员,也不要跟过去有说不清楚的牵连。”
根据这一要求,先后有33位专家学者收到了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座谈会的邀请。他们都是我国科技界和教育界的权威教授。
在座谈会召开期间,邓小平并没有只简单听取秘书的汇报,而是从始至终亲自主持座谈会。会议最开始,他便自封科技和教育界的“后勤部长”,请大家提建议、提要求,畅所欲言,什么话都可以讲。
尽管如此,但受到“左”的思潮的影响,与会代表们面面相觑,没人发言。经过几次动员,年龄最大的杨石先教授率先发言,但他一开口就表示一定继续接受改造。
后来,在邓小平的引导下,各位专家学者才渐渐放下了防备,如何振兴科学教育、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等很快便成为了会议的主题。
尤其在改革招生制度方面,“走后门”的现象层出不绝,埋没了大量人才,许多优秀的人才却被种种条件卡住了。这些声音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强烈共鸣。
虽然邓小平已经收到了今年按照老办法招生的文件,但他在听取了与会专家的建议后,便向一旁的教育部长刘西尧问道:“现在改的话,还来得及吗?”
不等刘西尧回答,当时武汉大学的副教授查全性便接过了话茬:“来得及,宁可晚上两个月也行。”
刘西尧也点了点头,表示:“来得及”。
听罢,邓小平当即拍板:“那就把刚下发的招生文件收回来,按照大家的意见,重写重发。”
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声音经久不息。
就这样,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决议就这样出现了。时隔十年,高考考场再次打开了大门,数以千万的考生从农村、工厂、课堂等地纷纷奔向考场,迎来了靠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这一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除了恢复高考这一重要进展外,还有一项重大决定。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宣布,将在第二年3月18日召开全国科学大会。1978年成为了科学的春天,知识分子的春天,与这次全国科学大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过去十年间,科学技术领域沦为了重灾区,很多科研工作陷入了停顿。1977年,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党中央开始酝酿召开全国科技大会。
1977年5月,华国锋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要把我国的科技水平搞上去,并提出要召开科学大会,把劲鼓起来。
会后,各单位负责人齐聚,讨论成立全国科学大会筹备领导小组,开始筹备工作,方毅被选为组长。
在他的领导下,筹备工作迅速展开,全国随即掀起了大办科学的热潮。各省的一把手亲自召开会议,讨论科技工作的开展。
1977年7月,邓小平正式复出后,主动提出负责科学和教育工作。一上任,邓小平便主持召开了科教工作座谈会,并做出了恢复高考的重要决定。与此同时,邓小平以一如既往的魄力,突破了当时“两个凡是”思想的束缚,为明年全国科学大会的顺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为了搞好全国科学大会的动员工作,大会筹办领导小组还特地下发了相关内容的宣传要点,打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当时,人民文学杂志社发表的《哥德巴赫猜想》一经发表,立即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这篇文章的主人公陈景润的经历,也让许多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大共鸣。曾经被视为“臭老九”的陈景润也成为了学习楷模。
同年9月,在宣布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确切时间后,吴明瑜、林自新奉命负责起草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稿。这份稿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许多政策声明都在其中,另一方面,邓小平作为科学教育的主管领导人,他讲话的内容和态度自然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在起草过程中,吴明瑜等人在仔细研究了马恩著作中关于“知识分子”的表述和邓小平当时一系列讲话的指示精神,他们在讲话稿中郑重写下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稿终于完成了。其中,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邓小平十分赞同。以至于在1989年会见外宾时,他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样的论断。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也不忘强调科技的重要性。
除了这一部分深受邓小平认同外,讲话稿中提到的“关于在科技工作方面的一系列实质性措施”也得到了他的重视。后来,他还明确提到过:
“我在科学大会上的发言,讲的第三部分不为很多人注意,大家没有注意,其实也很重要,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
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稿完成后,便送到了国家科委和中科院的领导层中审议,大家看后,不约而同表达了肯定。很快,稿件便送到了邓小平的手中。
邓小平看过讲话稿后,只是简单地作了些调整,便表示可以。1978年2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曾提到过吴明瑜等人为自己起草的讲话稿,他表示:
“我看了一遍,写得很好,文字也很流畅,讲话稿中的意思多半是我过去讲过的。”
然而,这篇受到国家科委、中科院领导层和邓小平好评的讲话稿,却遭到了来自上层的挑剔。当时,中央在审定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稿时,有人更是多方挑剔,甚至无端指责:“这篇稿件的马列主义水平不高,毛主席等领导同志曾对科技工作和知识分子的问题作出过多次指示,应该引用。”他还特别提到了讲话稿中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这句话。
这天晚上,还有一位高层的领导同志专门打来了电话,建议要对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做一些修改,尤其要将关于知识分子的认识问题作为修改重点。
起草小组接到电话后,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大家简单讨论后,决定向邓小平请示。
邓小平听后,当即回答道:“一个字都不要改”。他的答案干脆利落,态度十分坚决,多年后,起草小组的每位同志都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况。
在全国科学大会的前一天,就在讲话稿即将付印的时候,起草小组又收到了两条意见,一个是要修改一处标点符号,另一个则是修改“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这句话为“我们已经有了一支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队伍”。
起草小组立即向邓小平同志作了汇报,邓小平还是很肯定地表示:“接受第一条意见,第二条不接受,维持不变。”
就这样,邓小平的讲话稿在付印前,又“紧急”修改了一个标点符号后终于定下了。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受到了参会者的热烈欢迎。尤其他讲话中提到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句话,令现场所有人激动不已,不少人甚至流下了眼泪。
或许现在有人不理解这句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都知道,能够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多么令人自豪的一件事。因此,当他们听到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后,心中激起了惊涛骇浪,这对当时的中国和知识分子群体而言,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邓小平的讲话为这次大会的召开扫除了思想上的障碍,大会闭幕当天,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一经发表,大会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终于看到了“科学的春天”。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知识分子的地位也不断上升,我国逐渐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重要氛围,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力量和基础。
参考资料: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年4期、中国青年报、科学大观园2021年14期、科学时报、湘潮2009年7期、小康2016年14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10期、时代报告2017年6期、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18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说的太好了,很有前瞻性,40多年后来看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