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车展,新能源车无疑是“重头”。
从目前的新车发布信息看,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将陆续亮相,并通过各种营销赚足了眼球。
但另有一批厂商,仍然在“捍卫”着燃油车的发展之路。
过去两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内卷式狂奔,在经历了一系列营销战、价格战、智驾战之后,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率从2020年的5.8%狂飙至2024年的47.2%。
“电进油退”一度成为了车圈最吸睛的话题。
蔚来李斌公开喊话燃油车“只剩汽油味”,比亚迪王朝网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路天更直言“燃油车只剩情怀”……
两位大佬如此喊话,是因为“位置决定想法”、
毕竟蔚来是新势力车企的佼佼者,比亚迪也在2022年宣布全面转型新能源汽车领域。
事实上,新能源与燃油车的博弈仍在继续。
比亚迪凭借供应链优势领跑新能源,而吉利、长城等车企则坚守燃油车阵地,海外市场成关键战场。
数据显示,燃油车仍占这些车企销量的50%以上,全球市场占比更高达85%。
政策支持与技术不可替代性,让燃油车在竞争中保有独特价值。
此外,吉利CEO淦家阅一句“不会放弃燃油车”的宣言,则揭开了近来一场“油电暗战”的序幕。
淦家阅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燃油车是市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家汽车公司如果没有油车,可能就是这家公司的缺陷。
长城汽车CTO吴会肖也在会上表示,将会继续加大燃油车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投入。
广汽集团原董事长曾庆洪也在2024年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呼吁保障燃油车与电动车的平衡发展。
与其在新能源的红海里浮沉,不如在燃油车的蓝海中稳舵,这或许正是当下传统车企的共同心声,大家也开始集体回攻燃油车市场。
在产量上,近两年,奇瑞、长安、长城、吉利看似激战新能源汽车市场,但它们在燃油车市场上的功课也未放松。
以吉利为例,去年其以2402亿营收创历史新高,净利润暴涨两倍多,燃油车贡献着60%的销量基本盘,。
另外,星瑞、星越L还分别拿下中国品牌A级燃油轿车和燃油SUV的销冠。
为何中国车企在燃油车这件事上呈现两种不同态度?
从中国汽车发展来说,燃油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对此,新浪科技罗宁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新能源汽车让中国弯道超车,但燃油车还是最稳定输出的核心战力。
客观来说,经过百年发展,燃油车无论是在技术专利、安全性和适用场景,乃至续航服务能力(如加油站),都较之电动汽车要成熟太多。
但恰恰是这种成熟,让国外主流燃油车主机厂们,拥有大量的专利,形成各种难以逾越的专利墙。
对于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引入国外车企合作而真正走向汽车消费市场的中国车企而言,这种专利墙造成了其难以有效的实现技术突破。
尤其是在动力部分,过于成熟而几乎不存在颠覆式创新,极大的制约了中国车企的成长。
这也让电动汽车这个可以在动力系统上对专利墙形成“弯道超车”的存在,成为了当下国内车企的首选。
一批国内合资汽车主机厂在近年来的暗淡以及退场,恰恰说明了这一策略的有效。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对燃油车出现截然不同两种态度,也就不难理解,即:
对燃油车不抛弃不放弃的车企,本身已经获得了大量专利(自研和授权),在突破专利墙上有极大投入。
此刻放弃等于前功尽弃,不如燃油车、电动车同时进击。
选择放弃的,同样是精算过得失。
如比亚迪事实上一开始进入汽车市场就在发力电动车,选择燃油车和技术付费不过是权宜之计。
在电动车大潮形成的当下,自然要放弃燃油车这个“鸡肋”。
但对于中国汽车发展而言,燃油车依然有存在的必要。
尤其是在当下电动汽车的许多技术还不成熟、续航服务还在探索阶段的前提下,燃油车的“稳定”,能够满足更多国人的多元化出行需求。
留住燃油车,也可避免电动车赛道出现波折时,由于燃油车被“轻言放弃”而导致国产汽车再次回归“蛮荒”。
此外,动力的选择,并不影响汽车走向智能化。
毕竟智能汽车的核心是操作系统的智能,而不是电从何处来。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