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啃老”正在蔓延全国:当代年轻人不上班、不伸手要钱,仅靠3000块就能活一年,面对父母的催促,年轻人称这是“低消费极简主义者”。
自认为在家消费节俭、环保,还不问家里要钱,年轻人就觉得:自己在家一年才花不到3000块,能够做到这么独立已经很难得了,但其实,这只是在变相的“吸家里的血”。
在家里居住,确实能省一笔在外租房子的费用,但除此之外,家里的水费、电费、燃气费、伙食费、医保等生活花销,仍然再由父母买单,过去是子女未成年,需要父母尽抚养的义务,但如今,既然有了生活能能力还需要父母承担,那这笔成本就不能忽视了。

然而面对社会的指责,年轻人也在哭诉:都是找工作难,如果能找工作谁愿意在家“躺平”。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新型啃老”?当代年轻人找工作到底有多难?
新形“啃老”的真实画像
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依赖父母经济支持的“啃老”不同,它表现为年轻人不积极寻找工作,也不向父母伸手要钱。
而是通过降低生活成本,依靠微薄的资金维持生计,有的可能3000块就能活一年,生活还相当滋润。
表面上看表面看,子女不出去租房,不自己烧火做饭,一年的花销甚至三千块都不到,实际上,全家都在为他买单:蹭父母医保看病、用退休金囤打折菜、吃婚宴解决伙食。

上海李阿姨曾讲述:自己的儿子说月花300非常省钱,却不知燃气费涨到500时,是李阿姨自己拿买菜钱补的窟窿,这种生活模式看似很省钱,殊不知生活成本则全由父母来承担。
而这种现象在备考、辞职回家以及大部分在家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中尤为常见,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如今,在就业环境极其困难的大背景下,很多年轻人选择考公,不管能不能考上,主要是以此拖延步入社会的进程,亦或者对工作不喜欢辞职在家,和根本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

而父母对此则“照单全收”子女在家找不到工作,没问题,缓一缓就可以了,可这一缓就是好几年。
这种状态表面平静,但实际上形成了对子女的经济庇护,不少父母为了维持家庭的表面安稳,选择默默补贴而非直面问题。
家里的水费、电费、燃气费,还有买菜做饭也都需要照顾年轻人口味,导致食品开支上升,就连医疗费用方面,一些年轻人也选择依靠父母的医保资源。

不少退休老人原本计划将退休金用于自己的养老生活,却在不知不觉中,用于补贴子女的日常开销。
为了多攒些钱,许多父母降低了自身的生活标准,从采购临期打折食品到服用价格低廉的药品,无一不是在为子女“省钱”。
这种表面温和、实则慢性透支的模式,形成了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困局: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消耗了自己的老本,子女则在舒适中丧失了自立的动力。

在这个内卷横行的时代,躺平仿佛成了年轻人的自我保护机制,但就像那句老话:“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有人把躺平当跳板,边充电边寻找机会,有人却真把自己躺成了“社会咸鱼”。
亲情绑架下的代价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就业形势的恶劣,近几年,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听说过就业形势一年不如一年,然而,却很少有人能直观地感受到就业形势的恶劣。
2024届毕业生总数为1179万人,而根据数据显示2024届毕业生单位就业仅为55.5%,也就是说差不多有500多万人找不到工作。
而每天面对子女找不到工作落寞的神情,父母也是十分的苦恼,自己苦心供子女读书多年,孩子学习也十分刻苦,早上六点起,10点睡的日子一过就是6年,费老大劲从大学毕业最后却找不到工作,父母心里也不是滋味。

所以,父母也就对子女的纵容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挫折只是一时的,这些子女终有一天会醒悟过来,但不是现在。
毕竟现在的大环境就是学历贬值,大学生太多,而社会上需要大学生的岗位没有那么多了,找不到工作确实需要缓一缓。
而近几年国内大力推行职业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扭转这种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社会上缺少职业人才填补空缺。

相信再过几年,这类困境一定可以得到缓解,而这种“新型养老”的困局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现象需要社会,子女,父母三方的共同努力。
独立自主的必要性
要打破这种隐形啃老的局面,既需要子女自身意识到独立生活的重要性,也需要父母在情感上学会适度放手。
对于父母来说,理解孩子的成长需要适度的挫折和挑战,是帮助他们走向成熟的重要一课,过度保护和经济支持,短期内看似是爱,长期来看,却是在剥夺孩子独立生存的机会。

对于子女来说,离开舒适区,直面生活中的不确定和压力,学会自我管理是很有必要的,父母不可能照顾子女一辈子,作为一个人,总有独立面对社会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