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面食文化。
从北方的兰州牛肉拉面,到陕西的油泼辣子面和厚重的biangbiang面,
再到武汉人喜爱的热干面,以及上海人的阳春面,
各种面条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这些各具特色的面条中,重庆的面食以其独特的命名和风味,显得尤为与众不同。
重庆人将他们的面食简称为“小面”,这种称呼在如今追求高大上的社会中显得格外亲切和谦逊。

重庆小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甚至更早。
据“重庆面粉大王”鲜伯良回忆,早在20世纪30年代,
十八梯地区就已经有了以“赵麻辣”命名的小面摊贩,
生意红火,从此“小面”的叫法便流传开来。
在老重庆,小面并没有所谓的“大面”与之对应,
其他的面食如杂酱面、牛肉面、豌豆面等都有自己的名称,
这些被称为重庆面条界的“老三样”,
自清末民初以来一直流传至今,显示了重庆人对传统美食的坚守和怀旧情怀。

在过去,重庆的街头巷尾常常可以看到挑着担子的面贩,他们在骨头汤旁边准备着杂酱和红烧牛肉等调料。
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市民来说,如果吃不起杂酱面或牛肉面,素面便成了他们的首选。
这种素面,也就是所谓的小面,以其简单朴素的特点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小面的“小”字,可能与“小菜”中的“小”含义相同,即代表素菜。
在重庆的一些老字号羊肉馆中,除了美味的羊肉粉,
还有提供不含羊肉的素粉,老食客们会习惯性地称之为“小粉”。
因此,“小”在这里便成为了素面的代称。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面逐渐在重庆流行开来,
尤其是在1920年代初,第一家机器切面厂的开业,使得小面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从而在早餐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甚至取代了传统的豆花饭,成为重庆早餐的新宠。
目前重庆全市小面门店约有8.4万家,每天堂食销售的小面数量约1300万碗,
意味着约有1/3的重庆人每天至少要吃一碗小面。
小面年产值也已突破400亿元,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
是真正的“中国小面之都”。
一碗素面,成为了重庆人心目中的顶流,
这不仅仅是一份美食,更是一份回忆、一种情怀,
相信“小面之光”会在全世界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