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不消化,感觉是食物堵在胃里下不去,甚至胀气,向上反,反酸及喉咙堵。
先了解一下消和化,消是物理变化,化是化学变化。
消就是把大块的食物变成细碎的食物,比如大块的馒头变成面糊糊,大块的肉变成小块的肉,再变成肉糜,直到变成看不出来它是肉还是糊糊。

有人说,把食物变成细碎的状态很容易,现在的人,几乎每一家的厨房都有小家电,料理机,研磨器,绞肉机,每一个都可以把食物打得它妈都认不出来。
并且很多人很乐意享受这种粉碎一切的感觉,可这样的做法会对消化有帮助吗?
没有,一点也没有,还会帮倒忙。
据我推测以及我的那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朋友的理论来说,人的消化应该从视觉开始,人看见美食,哈喇子就会飞流直下,闻见香味,食指大动;
接着就是把吃进嘴里的食物咀嚼,通过那不厚也不腻也不白的正常的口条上的味蕾,细细的感受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同时这种咀嚼食物的信号发送给胃,肠,肝胆,胰腺等消化工厂上的一些列牛马,告诉它们,起来干活了。
消化流水线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这可不是用料理机,研磨器这样的外界神器可以取代的。
再说化的问题。
化就是化学变化,或者说是生物变化,不光是物体形态的变化,也是种类和性质的变化。
比如肉食变成了肉糜之后,进入到胃里,碰见胃蛋白酶,两个小伙伴一见之下,看对了眼,瞬间融合,接着就是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也不知过了多少岁月,倦了,又分开了,又迎来了新生,大家各自有了新的身份,叫氨基酸,这才是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当然消化蛋白质不只是用到蛋白酶,还有胰蛋白酶,胃酸也会参与,因为酶的活性需要在一定的酸度,温度条件下才可以发挥。
淀粉的消化也类似这样,只不过用到的是不同种类的酶,需要用到嘴巴里的唾液淀粉酶,肠道里的胰淀粉酶,麦芽糖酶等等。
为什么所有的专业或者非专业吃饭人士都会让你细嚼慢咽,因为都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原因在于通过咀嚼,嘴巴会有大量的哈喇子,有人觉得哈喇子恶心,其实不是,别人的哈喇子才恶心,自己的以及热恋中男女的哈喇子不一定。
东西还是那个东西,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场景,它产生作用就不一样,这牵扯到高之又高,深之又深的哲学问题,哲学问题往往很头疼,余生君不喜欢头疼的问题,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交给那些脑袋大的哲学家吧!
唾液里有唾液淀粉酶,一见到馒头里的淀粉,又爱了,一见钟情,又是一阵激烈又猛烈的缠绵,耐来耐去,变成了甜蜜的麦芽糖,麦芽糖是一种双糖,相比淀粉多糖,它的分子就小多了,对胃肠道的刺激就小了。
之后麦芽糖遇见了麦芽糖酶,金风玉露一相逢,就分解成了葡萄糖,这个是身体主要的能量来源。
脂肪的消化也是一样的,只不过需要的是脂肪酶。
综上,消和化能正常进行的条件是合适的酸度,温度,足够的蛋白酶,脂肪酶,麦芽糖酶等,这些不满足,那就很容易不消化了。
那么如果出现消化不太好的情况,该如何去做?
一、脾胃很弱时尝试下粥或者米油或者薯蓣饮

粥不是白粥,食材不是大米,选择糯米或者小米糯米一起煮。
不选大米的理由之一就是寒,选择糯米的理由之一,它是温性的,并且它含有大部分的支链淀粉,经过糊化之后,很容易被消化转变成葡萄糖。
当然优点越明显的食材,缺点也越明显,有糖困扰的人就不能喝这个粥,不过那是另一个问题,和胃无关。
有人说能不能打成米糊?不能!
前文已经说过借用外力做成糊状食物的缺点,不要再用了。
同时小米是健脾的,按照五行八卦,五色对应五行的玄妙理论,黄色的食物对应脾,不过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喝了不难受。
喝了不难受才是养胃食物的至高选择,也说明它可以很好的消化,消化了就有营养,有了营养就可以修复身体受损的组织。
二、饭后闲庭信步式的散步
不要运动,但要活动,最好的活动方式就是散步。
《红楼梦》里的老寿星贾母活了83岁,这个年龄在当时绝对称得上高龄了。贾母之所以能如此高寿,跟她的养生之道有很大关系。她饮食清淡、熟烂、营养全面均衡,而且喜欢散步,在她看来,散步就是“疏散疏散筋骨”。
从西酱的角度来看,散步可以促进消化腺的分泌,加强胃肠蠕动,提高消化吸收能力,防止消化不良、便秘、腹胀等胃肠问题的发生,从而起到养护脾胃的目的。
三、避开刺激胃黏膜的食物。
辛辣,生冷,咖啡,浓茶,巧克力,薄荷,坚硬物,过粗纤维的蔬菜,过高淀粉,山楂柠檬,这些都要尽量避开。
四、饮食均衡
饮食可以单一,但营养上要做到均衡,才能更好地帮助胃黏膜修复。尤其是蛋白质,优质油脂,维生素B族,维生素A,相应的矿物质钙镁锌,当然更少不了某些碳水,比如多糖等。
五、少想,放松心情
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脾胃虚弱的人,很容易多想,每天晚上睡不着,从联合国的纠纷到隔壁老张家的媳妇因为老张多看了路人黑丝小短腿女郎一眼的破事想一遍,进而通过社会学,人类进化学的相关知识,又想到男人进化的尽头是至死都是少年。
以上几条,有的是和胃黏膜有直接的联系,有的是间接的联系,但每一个都很重要,有了这些方法,剩下的就是坚持。

加油,余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