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春了,空气不再干燥了,带着湿润与清新!万物萌动!
晨光漫过宝石山,诗人吴惟信漫步在西湖边,春风拂面,放眼望去,湖光美景如诗如画,写下了这首极美的诗作《初春湖上》。
初春湖上
宋·吴惟信
薄薄晴烟锁六桥,酒旗无力任西飘。
眼前春意知多少,尽属梅梢与柳条。
吴惟信,我国南宋后期的诗人,作品多以精致写景及抒情为主,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想必这首《初春湖上》是他的代表诗作之一吧!
这首诗寥寥四句,便勾勒出江南初春的灵秀,如水墨画一般,美得让人心醉。诗中不见繁花似锦,却以睛烟梅柳为笔,写尽万物初萌时轻盈的悸动,恰似一卷被晨露浸润的水墨画,淡雅中藏着生命的蓬勃。

“薄薄晴烟锁六桥”
首句宛如一幅江南早春水墨画,淡淡7个字,就把西湖早春灵动地呈现出来,让人一读就涌现出初春西湖画面,特别上头。
“薄薄晴烟”四字一出,散发出朦胧美。“晴烟”并非是阴雨中的雾气蒙蒙,而是春日特有的自然景象——晨光初起之时,湖面水汽蒸腾,和微暖的阳光交织成半透明的烟霭。这样的景象,诗人用了“薄薄”来修饰,既写出了雾气的轻盈如纱,又暗含了阳光穿透薄雾的温暖与柔和。这种雾气并不像寒冬那么浓重,也不像盛夏那么蒸腾,而是初春特有的“呼吸感”,仿佛天地正在苏醒时呵出的第一口暖气。
紧接着,一个“锁”字用得极妙,既不是禁锢,也不是遮掩,倒更像春神为大地蒙上了一层薄纱,让湖光山色在虚实之间流转。这朦胧的烟霭中,似乎藏着无数等待破茧的生机,给人以无限遐思。
“六桥”是西湖苏堤上的地标,古朴而典雅。它通过“锁”字与“晴烟”紧紧相连起来,呈现出诗意美,让人沉醉在朦胧的西湖早春中。

“酒旗无力任西飘”
前句呈现出静态美,而这一句“酒旗无力任西飘”则让静态的画面一下子生动起来:酒家的旗子无力地向西飘扬。
“无力”既写了酒旗飘扬的样子,也生动写出了风的轻柔。紧接着,一个“任”字,道出早春特有的散漫与自由——风不疾不徐,旗不争不抢,万物在慵懒、悠闲中积蓄力量。“西飘”含蓄地说明了风是东风。
此时,西湖畔的酒家或许还没有多少踏春的游人,但这随风飘扬的酒旗,已悄然唤醒了沉睡的湖山。
此时,诗人不禁感叹:“眼前春意知多少,尽属梅梢与柳条。”
末两句写春意,诗人不写满园桃李,却写梅梢的星点嫣红与柳条的鹅黄新绿。梅是冬的余韵,柳是春的序章,一个高洁孤傲,一个婀娜多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二者在料峭的初春相拥,构成季节交替时最动人的景色。
此外,作者使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描写,让人读来在沉醉美景的同时,不禁带着问题展开想象与思考。这不禁让我想到四季交替、生命轮回,还联想到春天的繁花似锦……

整首诗读来,诗人笔下的早春没有疾风骤雨的催促,只有温柔笃定的生长。梅暗藏着韧劲,柳条蕴含着生机,正如人生许多重要时刻,往往始于那些微不足道的悸动。诗中的西湖成为一面映照心灵的镜子:当我们焦虑于时光匆匆之时,或许学学那“无力”的酒旗,在春风中舒展自己;当我们追逐盛大的繁华时,或许该看看梅柳,在静默中书写生命的寓言。
总而言之,这首小诗如一杯茶,初品清浅,细尝回甘,让人沉醉在八百年前的西湖早春中。那些“无力”飘摇的酒旗,何尝不是在教我们卸下执念,学会放松自己;那些率先冲破寒雾的梅梢,何尝不是在诉说着温柔的力量;那些鹅黄新绿的柳条,何尝不是带给我们活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