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这几天在家里转悠得比平常多了些。每天傍晚,我下班一进门,她就搬个小板凳坐在客厅,不是抖腿就是叹气,仿佛整个屋子都沾染了她的焦虑。我没说什么,只是换了鞋,默默地进厨房准备晚饭。饭桌上,她终于开了口。“小梅啊,大哥的孩子今年要上高中了,学费挺贵的,咱们家这条件嘛……你看是不是…”她顿了一下,用眼神瞄了瞄我,又垂下眼,摆出一副为难的表情。我抬头看了她一眼,又低头夹了一筷子青菜放到自己碗里,咀嚼的动作很慢很慢,像是要把每一根菜丝都品得透彻。“妈,您有什么事直接说。”她听到这句话,似乎鼓足了勇气,继续说道:“你大哥家的孩子成绩不错,将来可能还能考个好大学。家里现在资金周转不开,你看你们小两口能不能每月贴补点…”话音刚落,丈夫老刘就放下了筷子,脸色有些不自然。他抬眼看我,又看了看婆婆,似乎在琢磨怎么开口。我心里一阵发紧,但脸上还是挂着礼貌的微笑,仿佛什么都没听出来似的。“妈,这件事我得好好想想。”我说。婆婆显然不满意这个回答,嘴巴一撅,整个人都往椅背上一靠,叹了口气。那晚我睡得很浅,脑子里反复回荡着她的话。“你大哥家的孩子…”说实话,我不是个斤斤计较的人,但这句话里透出的理所当然,实在让我不舒服。我想起两年前,我家孩子小宝刚上小学时,家里经济也紧张得很。那会儿,我和老刘都刚换了工作,薪水还没缓过劲儿来。我硬着头皮问婆婆借了一千块钱。结果呢?她当时皱着眉头说:“小梅啊,这钱吧,家里也不宽裕。你们年轻人多努力努力,别啥事都指望老人。”那句话像一根刺,扎得我心里生疼。后来我们靠着信用卡度过了那段日子,我也没再开口向家里人提过半个字。第二天晚上,婆婆又试探着开了口。“小梅啊,我知道你是个好媳妇,平时对家里也大方。现在你侄子上学这事,真是家里的头等大事,你要不再考虑考虑?”我依旧不紧不慢地吃着饭,慢条斯理地说:“妈,孩子上学的确是大事,这我能理解。不过我也得跟您提一句,当初我们家小宝上小学的时候,您可没主动帮过一分呢。”我的话一出口,婆婆脸上的表情僵住了。她咬了咬嘴唇,似乎在努力组织语言。“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她低声说道。“妈,现在我们的条件也不好啊。”我打断了她,语气依然温和,但话里的分量却一点没减。她一时语塞,只好端起水杯,喝了一口水掩饰自己的尴尬。晚饭后,老刘进了卧室,看我的眼神有点复杂。“小梅,你这话是不是有点…”他皱着眉。“有点什么?”我放下手里的衣服,直视他。“毕竟是我妈,她…”“老刘,你说句实在话,当初我们家小宝的事,她是怎么做的?”他被我问得哑口无言。“我不是不给面子,”我继续说道,语气放缓了些,“但人心都是肉长的。当初她对我们没那么上心,现在又凭什么让我掏钱给你大哥家孩子?道理在哪儿?”老刘叹了口气,没再说话。接下来的几天,婆婆不再提补贴的事了,但她脸上那股怨气几乎要溢出来。每次见到我,她都故意哼哼唧唧地叹气,还时不时自言自语:“这年头人心啊…”我听见了,却当做没听见。其实,我不是不明白婆婆的难处。我知道她夹在两个儿子中间左右为难,也知道她不愿让大儿子一家吃苦。但有些账,明明摆在那儿,不能只凭着亲情二字,就强加给别人。最后一次谈话是周末的下午。婆婆正坐在沙发上织毛衣,见我进了屋,抬头瞄了我一眼。“小梅啊,我昨天又想了想,你大哥家的事…”“妈,这件事咱们不用再提了。”我直接打断她,坐到她对面,语气很平静。“不是我不帮忙,但您要知道,这个家不是我一个人在撑。每一分钱,都要用在我和老刘的孩子身上。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底线。”婆婆张了张嘴,似乎还想说什么,但最后什么也没说,只是叹了口气,把手里的毛衣翻了个面,继续织。那天下午,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地板上,一切都显得静谧而安详。从那以后,婆婆再也没提过补贴的事。我知道她可能不高兴,但我并不后悔。有些原则,必须守住;有些情分,也得用对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