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国内卖10万的长城欧拉好猫,在欧洲要29万;比亚迪海豹国内17万起,欧洲标价35万起;更夸张的是,*,比国内贵了20万,欧洲人却抢着买。
这魔幻的一幕,像极了90年代桑塔纳国产化时的段子:德国工程师建议卖8万,中方坚持卖18万。
如今风水轮流转,轮到中国车企在欧洲“含泪赚差价”。
欧洲网友酸溜溜地说:“中国车成了奢侈品,我们买不起!”

(一)欧盟的“关税大棒”
2024年10月,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最高35.3%的关税:比亚迪被收17%,吉利18.8%,上汽35.3%。
一辆国内17万的比亚迪海豹,运到欧洲要多交6万关税,再加上运费、仓储费,最终售价直接翻倍。
欧盟还打算给中国电动车设“最低3万欧元”(约23万人民币)的红线,逼着中国车企涨价。
(二)欧洲人的“品牌偏见”
欧洲消费者对中国品牌有天然的不信任。
调研显示,仅19%的欧洲人愿意买中国电动车,超过60%的人认为“中国车质量差”。
为了打破偏见,中国车企只能走高端路线:极氪001在欧洲主打“猎装轿跑”概念,蔚来ET5强调“换电黑科技”,硬生生把自己包装成“东方特斯拉”。
价格低了,怎么符合发达国家公民的身份!?
(三)欧洲本土车企的“合谋”
大众ID.3在欧洲卖39万,国内只要12万;沃尔沃EX30欧洲卖30万,中国只要20万。
欧洲车企故意抬高价格,给中国车腾出“高价空间”。
更讽刺的是,欧洲车企一边喊着“中国车威胁论”,一边偷偷用中国电池:宁德时代供应了欧洲40%的电动车电池。

(一)消费者:嘴上骂贵,身体诚实
尽管价格高得离谱,中国电动车在欧洲依然卖疯了:
比亚迪:2025年一季度在欧洲卖出1.35万辆,同比翻倍,成了欧洲最畅销的中国品牌。
五菱宏光MINI EV:在欧洲卖7万,比当地最便宜的雷诺Twizy还便宜2万,上市3个月就卖断货。
名爵MG4:欧洲售价22万,连续6个月冲进销量前十,把大众ID.3打得落花流水。
(二)本土车企:慌了神,开始“抄作业”
面对中国车的冲击,欧洲车企集体“破防”:
大众:紧急推出ID.7,降价10万和中国车硬刚,结果销量还是被比亚迪海豹碾压。
宝马:把iX3的续航从460公里“虚标”到550公里,结果被欧洲媒体揭露,口碑暴跌。
沃尔沃:直接用吉利的极氪X平台生产EX30,挂着沃尔沃标卖高价,利润率超过50%。

(一)技术碾压:让欧洲人“真香”
电池: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比欧洲最高水平高30%,充电10分钟能跑400公里。
智能驾驶:小鹏XNGP在欧洲实现“无图城市导航辅助驾驶”,比特斯拉FSD还好用。
性价比:比亚迪海豹在欧洲卖35万,比同级别大众ID.7便宜10万,续航还多100公里。
(二)本地化“曲线救国”
建厂:奇瑞在西班牙投资4亿欧元建厂,2027年产能5万辆;比亚迪在匈牙利建整车厂,绕开关税壁垒。
合资:零跑和Stellantis合作,借道Jeep、标致的渠道卖车;蔚来和壳牌合作,在欧洲建1000座换电站。
(三)政策“神助攻”
欧盟本想用关税“卡死”中国车,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环保压力:欧洲要在2035年禁售燃油车,本土车企电动化太慢,只能依赖中国车。
成本反噬:欧洲车企用中国电池、中国零部件,加征关税反而推高了自己的成本。
民众抗议:德国消费者游行反对关税,称“中国车是我们买得起的唯一电动车”。

尽管欧洲百般阻挠,中国电动车仍在改写游戏规则:
销量:2025年一季度,中国车在欧洲市占率达7%,预计2030年将突破25%。
定价权:4月17日,德国《商报》报道欧盟和中国突然加速谈判,就中国制造电动汽车的最低价格达成一致,双方同意以3.5万欧元限价协议换取欧盟全面取消去年设置的中国电动汽车关税。
技术输出:宁德时代在西班牙建欧洲最大电池厂,比亚迪向丰田授权混动技术,中国标准正在成为欧洲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