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出台的国家强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将于5月1日正式实施。
而广州也将越来越卷,新一轮住宅新规据说将侧重于限高80米,即高层住宅控制在26层,建筑容积率不超过3.1。
广州去年卷四代住宅超大阳台,今年上半年卷“0飘窗”,接下来将从卷户型跃升到卷住宅类型:
网上有声音说,今后广州的超高层塔楼住宅或将成为历史,而板楼、小高层住宅+低层叠拼的“高低搭配”,将成为主流。
说白了,就是要向江浙地区抄作业了。
高层住宅真的要被丢进垃圾桶了吗?或者说,这种产品真的如此不堪、一文不值么?
当我们静下心来认真考量高层塔楼和板楼的价值,可能还没到一刀切的地步。两种产品各有各的优劣,关键在于如何取长补短。
01

这几年,广州出现了很多四五十层的超高层住宅,尤其是黄埔区的旧改项目,又高又密,典型的超高“握手楼”。
这种房子既不环保宜居,也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当然谈不上“好房子”。
住在这种新型握手楼里,谁没在电梯里经历过"生死时速"?谁家没被隔壁楼栋的炒菜油烟精准投喂?谁又不担心隔壁窗帘后面有一双猎奇的眼?
但很多人似乎忘了,超高住宅真正的罪魁祸首不是高度,而是开发商把楼间距压缩到能跟邻居隔空握手的骚操作。
现在政策来了个乾坤大挪移,板楼突然成了香饽饽。
现实是,开发商玩起板楼更魔幻:不少三四十米的楼距配三栋连排,后排业主站在阳台上,眼前不是园林景观而是一大片建筑屏风。

更夸张的是,某些号称"改善型"的板楼项目,楼间距还没珠江新城写字楼电梯厅大,却敢挂出"墅级享受"的招牌,堪称现代版皇帝的新衣。
至于低容积率3.1,又要控制在26层以内,还要兼顾居住舒适度和开发商利润空间,本身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低容积率+低楼层,意味着货值低,则要缩小楼距,加塞多建几栋;
而建密了,则影响视野采光通风以及私密性大打折扣,且小区活动空间也受到挤压。
这里务必要注意:低容积率并不等于低密,仅仅反映计容建筑面积小。但建筑量小,不等于楼距宽。
举个例子,一栋30层的高层住宅,分两栋15层小高层,建筑面积是一样的,如果后者两栋堆在一块,楼距视野可能还没一栋高层住宅好。
于是,容积率3.1就像薛定谔的猫,放在不同地段能玩出不同花样。我们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奇观:
前排是单价10万+的六层叠拼,后排是均价5万的十八层板楼,中间用三米宽的"景观走廊"隔开。
这种"阴阳脸"式规划,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既要又要还要"。
但这种高低配组合,居住体验并不佳:
叠拼业主被高层住宅围观,而叠拼又挤占了高层住宅楼下的活动空间。

02
显而易见,适当的高楼层比低层板楼,在景观视野方面要好得多。低层板楼如拉不开楼距,很有可能是居住品质的全面降维打击。
这让人想起超市里的"加量不加价"套路:盒子变大了,饼干却变薄了。
板楼派最大的谎言,是说低密改善能普惠大众。现实是让“商品房归市场”趋于极致:往往总价千万级起跳,直接对中产进行淘汰。
这哪里是改善住房?分明是中产版俄罗斯轮盘赌——赌的是不敢失业、不敢生病、不敢要二胎。
实际上,如果一刀切搞低层板楼、小高层产品,开发商也容易陷入囚徒困境:
改善产品总价高了,市场承受力低,可能面临销售困境,进而加剧房企资金压力;如果价格不拉高,开发商又无法平衡开发成本。
做真板楼要牺牲货值,而开发商鸡贼想省成本做伪板楼,则可能被业主维权。
比如,近期海珠区千万级“豪宅”中海大境的外立面因大规模使用黑色涂料,而被业主吐槽不断。
更黑色幽默的是,某些板楼项目为凑容积率,在小区里见缝插针建"人才公寓"。花了上千万买房的新老money,可能每天还要和骑共享单车的租客抢电梯。
这种阶级大融合的居住体验,完美复刻了《寄生虫》的名场面。
03
其实,要破解这个死局,根本不需要搞非此即彼的二极管思维。
高层住宅,如果能做到这几点:
32层以下,独栋点式布局,前后楼距五六十米,左右楼距二三十米;
“Y”型两梯三户和两梯两户(板楼大平层),严禁“十”字型两梯六户和连体塔楼。
这种高层住宅的居住体验,分分钟吊打那些密不透风的伪板楼。

就像纽约中央公园边的超高层公寓,既有云端视野,又能俯瞰绿洲,这才是现代都市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实际上,部分市场嗅觉灵敏的开发商,已经开始实践"高层改良主义":
两梯三户的蝶形设计,270度环幕视野搭配空中花园;连廊设计既保证通风采光,又创造社交空间。
有的甚至玩起黑科技,在高层住宅嵌入垂直森林,每户阳台都能种树。
这些创新证明,高层住宅完全能兼顾舒适度与经济效益。
反观某些低密板楼项目,为了凑足楼间距,硬是把社区切成碎片化组团。
更离谱的是,某些号称"纯板楼社区"的项目,实际是用百米高层围合成"天井"。这种"坐井观天"式设计,堪称现代建筑史上的行为艺术。
说到底,广州楼市需要的不是非黑即白的政策大棒,而是精细化的设计导则。
与其纠结楼层数,不如狠抓楼间距和梯户比;
与其限制建筑形态,不如严控得房率和公区品质。
那些真正的好房子,并不一定是靠行政命令催生出来的。

这些自媒体瞎逼逼真令人恶心!逼来逼去胡说八卦必没好下场!
现在某些名不经传的不怀好意的自媒体啥都往上发博眼球蹭流量自以为是叽叽歪歪的自以为是叽叽歪歪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某些名不经传的自媒体起了个博眼球的昵称就自以为是叽叽歪歪的自以为是叽叽歪歪了
相信买房者有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