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韩国前总统尹锡悦涉嫌发动内乱案首场庭审于日前在首尔中央地方法院举行,检方指控其违宪实施紧急戒严并企图逮捕政治对手。这场长达6小时的马拉松式庭审,不仅揭示了韩国宪政史上的最新风暴,更在外交层面释放出耐人寻味的信号——当尹锡悦在首尔法庭激烈自辩时,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的谈判团队已在北京开启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第十一轮谈判。
尹锡悦在庭审中的表现堪称韩国司法史上的罕见案例。这位曾在检察系统任职26年的前总统,不仅通过代理律师全面否认检方指控,更亲自起身发言8次,累计时长93分钟。他将紧急戒严定义为"和平传递信息"的举措,强调自己既未发放实弹,也未封锁国会,更未指示逮捕政治对手。这种近乎法庭辩论式的自我辩护,既展现了其法律专业性,也被解读为在舆论场抢占道德高地的策略。

尹锡悦资料图
检方则以7万页书面证据与520名证人名单构建"证据长城"。公诉书指控尹锡悦与前国防部长金龙显合谋,以在野党处理争议法案为由宣布戒严,派遣军警封锁国会,并准备建立紧急立法机构取代宪法机关。这种被定性为"以宪法守护者身份发动宪政破坏"的行为,若罪名成立,尹锡悦可能面临终身监禁甚至死刑。
值得注意的是,庭审中检方出示的证人证词显示,时任首都防卫司令部司令李镇雨曾直接下令特战队员进入国会抓捕议员。对此尹锡悦方提出程序异议,要求优先传唤直接接受其指令的证人,而非当前这种"间接链条式"举证。这种对证据逻辑的质疑,或将为后续庭审埋下变数。
尹锡悦案的激烈程度,与韩国当下政治生态密不可分。作为宪政史上第五位受审的前总统,其庭审时机恰逢韩国朝野争夺总统宝座的关键节点。在野党借机塑造"执政党破坏民主"的叙事,而检方提交的海量证据,则被外界视为试图通过"证据疲劳"策略压制辩护方。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司法程序与政治现实的错位。尽管检方构建了庞大的证据体系,但首尔法院每两周三次的庭审节奏,意味着一审判决可能延迟至明年甚至更晚。这种时间差,为尹锡悦方面争取到了塑造舆论与重构证据策略的空间。

尹锡悦资料图
历史数据提供了一个参照系:2017年朴槿惠弹劾案从庭审到判决耗时近8个月,而涉及证人数远少于当前案件。若按照现有520名证人全部出庭的节奏,尹锡悦案可能创造韩国司法史上的最长庭审记录。
就在首尔法庭辩论正酣之际,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长安德根已率40人团队抵达北京。此轮中韩自贸协定谈判聚焦服务贸易、投资与金融领域市场准入,其紧迫性源于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带来的外部压力。
数据显示,韩国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25%,而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枢纽地位,使中韩合作成为韩国应对关税危机的关键抓手。特别是在半导体、电池等战略产业领域,深化对华合作不仅能缓解美国贸易施压,更能为韩国企业提供稳定的供应链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谈判恰逢韩中海洋事务对话合作机制第三次会议筹备阶段。这种经济谈判与海洋事务并行推进的节奏,显示出韩国在对华关系上的多维度考量——既要通过经济合作稳定外部环境,又需在领土争端等敏感议题上维持战略弹性。

尹锡悦资料图
尹锡悦案与中韩谈判的双线展开,折射出韩国在内外压力下的战略调整。对内,司法程序成为朝野争夺叙事主导权的战场;对外,深化中韩合作则是平衡美国压力与国内经济困境的现实选择。
这种双轨策略的有效性,取决于韩国能否在宪政危机中维持政治稳定,同时在对华合作中把握战略自主。对于尹锡悦而言,这场庭审不仅是个人政治生命的保卫战,更可能重塑韩国宪政发展的关键节点。而对于中韩关系,这场危机或许正是双方探索新型合作模式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