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元末明初)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朱权(明)
北曲当以《西厢》为压卷。——王世贞(明)
一、王实甫其人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家。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官本位传统和轻视艺术家的倾向,迄今留存的正史中几乎没有任何记载他个人身世的资料,因此,王实甫生卒年至今不可考。



二、为什么说王实甫的《西厢记》“天下夺魁”?
王实甫是公认的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元杂剧《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历代评论家对其评价极高。


元末明初杂剧作家贾仲明用诗化语言对其作了十分生动和精彩的评价: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biāo)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这段话译为白话,意思是说,“青楼馆里密密麻麻插满旌旗,风月场上亮闪闪摆列着刀枪剑戟,温柔乡中威风凛凛施展计谋心机。他写的词作文采风流,文人墨客个个自叹不如甘拜下风。无论是新编的杂剧,还是古老的戏文,《西厢记》堪称天下第一! ”
从此,《西厢记》“天下夺魁”成为定论。

明代学者朱权也高度评价《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诗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杨贵妃)之出浴华清(池),绿珠(西晋美女)之采莲洛浦。”
意思是说,“王实甫的曲词,就像花丛中的美人。他描写事物细腻婉转,深深把握了诗人的情趣,作品中常有绝妙的好句子,好比杨贵妃从华清池沐浴而出那般艳丽动人,又如绿珠(西晋美女)在洛水边采莲那样清新脱俗。”

明代中期文坛盟主王世贞则认为: “北曲(宋元以来北方各种曲调的总称)当以《西厢》为压卷。”用白话来说就是,“宋元杂剧应当以《西厢记》为最高杰作。”
二、《西厢记》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元杂剧《西厢记》演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剧作通过曲折起伏的情节叙述和深刻传神的人物形象刻画,讲述了崔张二人在丫鬟红娘的帮助下,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藩篱,摒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传统的束缚而私下结合的戏剧故事,表达了“愿普天下有的都成了眷属”的反对封建礼教的进步思想。
下面试以“长亭送别”中的几首曲词为例,谈谈《西厢记》的意境之美、语言艺术之美和画面之美。
“长亭送别”出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一折主要叙写张生即将进京赶考,崔莺莺到长亭送别的情景,抒发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之绪,表现了崔张二人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

(一)、善于烘托 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为白话文,意思是,碧蓝的天空飘着白云,菊花零落铺满地,西风劲吹,北方的大雁向南飞去。清晨,是谁将经霜的枫林染得通红?那红晕都源自离人带血的泪水。
“碧云天,黄花地”化用了宋代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凄冷的送别氛围。作者以如椽之笔,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寥寥几笔,稍加点染,即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铺叙委婉、文采斑澜的语言之美
〔叨叨令〕(崔莺莺唱,作者注,后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古代妇女贴在面额两边的花饰),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只好)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wèn,揩拭)着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元代方言,怎么不)闷杀人也么哥(句末语气词,无义)?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只)与我恓恓(xī)惶惶(恓恓惶惶,急忙、赶紧)的寄。
这段话译成白话,意思是,看到他们备好了车马,我心里煎熬难受,愁苦万分;哪还有心思梳妆打扮,用花儿、饰物装点娇媚容颜?只能准备好被褥枕头,昏昏沉沉地睡去。从今往后,衣衫袖口,只怕要沾满一层又一层的泪水。这怎能不让人烦闷至极啊?这怎能不让人烦闷至极啊?日后你可要记得,定要将书信一封接一封,急切地寄给我啊!
该曲巧妙地用叠韵形容词和排比句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了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崔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的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呜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就在读者身侧。


三、诗味浓郁 精彩传神的画面之美
〔一煞〕(崔莺莺唱)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这段话用白话来说,意思是,青山阻隔了(我)送行的视线,稀疏的树林也不肯成全(我们在一起),淡淡的烟雾和暮色云气相互遮蔽。夕阳下的古老道路上寂静无人,只有秋风吹过庄稼地,传来马的嘶鸣声。我为什么迟迟不愿登上马车?来的时候那么急切,离去时为何这般迟疑?
王实甫在这一曲中,精彩地描写了莺莺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在暮霭残照中扬鞭远去的形象。此段曲词犹如现代电影的慢镜头,层次分明,资人想象,生动传神地传达了莺莺送别张生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具有浓郁的诗情意味和异常优美的画面之美。


总之,世人公认,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创造了文采斑澜的元曲语汇,因此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