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耶伦在最新内部演讲中提到,希望中国扩大内需。她还说,希望中国从减少出口开始,把产能都在内部消化掉。对此,我感到十分奇怪:为什么中国扩大内需,需要美国来指指点点?难道中国人不知道自身需要扩大内需吗?而且,为什么美国人希望中国扩大内需呢?
按照我们的思维,中国扩大内需后经济更好,这对美国并非好事,难道美国人会巴不得中国好吗?这事着实令人费解。要弄清楚这些,就得理解美国人的思维模式。一般来说,美国人的思维与中国人截然不同。我们通常是明确要达到的目的,分析达成目的所需的条件,然后一步步推进;而美国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先确定目标,再让对方去做达成目标所需的事。
简单来讲,美国人现在希望产业回流,推动本国制造业发展。由于中国产品源源不断销往美国,他们便认为,若中国产品不再出口到美国,美国人就能建立自己的工厂,制造业得以发展,也不会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所以,他们觉得不让中国产品出口,中国的产能就只能内部消化,这便是美国呼吁中国扩大内需的原因。其最终目的是,中国内部消化产能后不再向美国出口,美国人就只能购买本国工厂生产的产品。
然而,美国人的这种思维逻辑正确吗?实际情况是,并非中国主动想把东西卖到美国,而是美国人拿着美元来中国购买各类商品,从衣服、鞋子、保温杯,到电脑、手机、床,甚至芯片,中国的中低端芯片目前占据全球第一的市场份额。若美国人不来中国购买,他们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替代品。再者,如果美国汽车产业足够强大,为何要忌惮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何不敢光明正大地与中国竞争?
若特斯拉真的实力超群,为何不开放美国市场、取消对中国汽车的关税,让中国汽车进入美国市场,让消费者用脚投票,看看是比亚迪厉害,还是特斯拉厉害?美国设置关税壁垒,恰恰说明其底气不足。而且,无论美国将关税加到多高,中国商品依然会在美国畅销,因为美国消费者别无选择。所以,别天真地以为美国人希望中国扩大内需是为中国好,这根本不可能。如今,美国甚至有一种言论,称加关税是为了倒逼中国扩大内需,这种把坏事说得冠冕堂皇的能力,着实 “令人佩服”,美国在公关、媒体、传媒方面的舆论战能力值得警惕,不过在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方面,中国已无所畏惧。
其实,中国确实需要扩大内需,但这并不意味着将产能全部内部消化。中国内需市场要发展,外贸全球市场同样不能丢。中国产能庞大,仅靠外国市场或国内市场都无法完全消化,需要全世界共同来消化。在全球化时代,优质产品本就应畅销全球,好的汽车、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全球消费者都应能共享,不应局限于美国或中国消费者。扩大内需的关键不在于内部消化产能,而在于调整收入方式和结构。过去,财富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导致头部人群掌握大量财富,中底层人群可支配财富过少,消费能力不足,只能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以增强抗风险能力,这正是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局。
反观美国,还是多担心自身问题吧。美国如今背负着 36 万亿美元的国债,很快将有 6 万亿美元国债到期。近期,美债遭遇了 1981 年以来最大的抛售潮,众多外国投资者都在抛售美债。当 6 万亿美元国债到期,美国需要新发几万亿国债,可如今谁会接手?实在不行只能让美联储接手,最终内部消化。如果美国执意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元将难以输出到世界各地,那么美元又如何维持世界货币的地位?
而且美元无法外流的话,谁还会拿着美元去购买美债?美债和美元就留给美国自己 “玩吧”,让人民币加快国际化进程。全世界都需要中国制造的商品,人民币国际化后,其他国家可以拿着人民币来中国购买商品,比如沙特卖石油给中国换取人民币,再用人民币购买中国商品,完全可以摆脱对美元的依赖。
所以,希望美国人能想清楚,在关税战方面,中国无惧美国。美国若继续一意孤行,那就拭目以待,看最终谁先在这场博弈中倒下。
中国国内消费提升的结果只是摊薄固定成本(这在很多行业已验证了,反面例子是拖拉机,中国有需求但不多,故中国拖拉机竞争力比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