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德本抗日游击队
曹德本抗日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大同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1936年西安事变后,曹德本从太原工业学校毕业回到家乡。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侵占大同,曹德本用枪逼着父亲从家里拿出银圆购买枪支并动员大户人家筹资,购回步枪40余支,机枪2挺,组织起一支4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一些不甘当亡国奴的青年纷纷前来参军,几天就发展到100余人。
这支刚成立的抗日武装,孤悬敌后,随时有被日军和土匪武装吃掉的危险。1937年冬,八路军杨成武独立团先后收复浑源、广灵,曹德本很快与八路军取得联系。根据当时形势,杨成武派曾雍雅把这支人民武装接到广灵县的西北山上,与曾雍雅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合并为广灵支队,曾雍雅任支队长兼政委,曹德本为第5支队指导员。此后,这支抗日武装以广灵北山为依托,宣传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展割电线、破汽路、除奸反特等抗日活动。1938年4月,支队到广灵城东东蕉山一带活动,被驻扎在蔚县暖泉和广灵城的日军包围在凤凰山脚下的许家湾,曾、曹指挥部队奋力突围,在激战中,曹德本壮烈牺牲,年仅27岁。
二、大怀左抗日游击队
1937年10月,八路军120师宋时轮支队刘国梁部挺进大怀左地区,同年11月,组建起一支500余人的大怀左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蔺子明、政委王再新,大队下辖大同、怀仁、左云3个游击中队,后扩编为4个中队。这支游击队曾配合宋支队袭击过鸦儿崖、大路坡等敌伪据点。
1938年5月,宋支队奉命东进冀热辽,该支队编入宋支队。是年6月,大怀左抗日动委会再次组建大怀左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刘旺、指导员郭才高。3个月后,游击大队奉命改编为八路军120师独立6支队第9连,不久,改称第6连。同时,358旅政治部除奸科科长裴周玉率武装工作团50余人抵达大怀左一带,分头活动在常流水、黑流水、口泉、平旺、西万庄、羊坊和怀仁城东与桑干河以西地区。7月,组建起一支600余人的大怀左抗日游击支队,支队长罗成章、政委项德俊,次月编入358旅。9月初,再次组建一支200余人的大怀左抗日游击队,在羊坊集训1个月后奉命编入120师主力部队,只留班玉珏带领30余人继续在这一地区坚持斗争。
三、矿工游击队
1937年,宋支队在大同煤矿后山区组织抗日武装,鸦儿崖以西各矿成立起3支矿工游击队。成立最早的是彭明旺矿工游击队,20余人,后并入大怀左县大队。另有穆大虎矿工游击队,70余人;李有福矿工游击队,20余人。1938年8月,矿工游击队配合八路军警备6团2营,袭击挖金湾日军据点,歼敌90余人。10月,矿工游击队配合6支队袭击日军马脊梁据点,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940年7月7日,为以实际行动纪念抗日战争3周年,矿区地方武装进行“七七”夜袭矿区日伪军的战斗,彭明旺游击队袭击云冈日伪军,李有富游击队袭击忻州窑矿的伪矿警,穆大虎游击队袭击白土窑的伪矿警。
四、平鲁县抗日游击队
1937年5月,山西牺盟会特务员康庄、屈健来平鲁开展工作,并着手平鲁地方抗日武装的组建。最先在白镇川(白兰沟)结识了李精忠等进步青年以结拜兄弟的形式组织一批年轻人进行革命活动。是年9月下旬,雁北游击司令员梁雷带红军老战士刘华香等30余人来到平鲁,在收缴了平鲁县警察局枪支的基础上,于10月在后暖沟成立平鲁县的第一支地方武装——平鲁县抗日游击队(后称平鲁县游击六支队)。开始不到100人,后在响水营、狼窝沟、窑子村一带清剿了三股地方土匪武装,缴获部分武器、物资和马匹,发展到200余人,1938年7月并入120师独立6支队。
五、晋绥边牺盟游击队
1939年春,中共晋绥边特委将各县牺盟游击队集中一部,组建晋绥边牺盟游击队。支队长付生麟,后为柏玉生。此后不久,该队奉命又编为决死队四纵队18团2营。1940年初,又改编为6支队3营。1941年,春编入八路军延安某部。
六、朔县游击3大队
1941年5月,原朔县八连扩建为游击3大队,属晋绥第二军分区领导,大队长罗成章,政委王伟。大队组建后不久,发展到300余人,下设3个中队。1942年8月朔县划归五地委后,3大队由晋绥第五军分区领导,在朔平根据地向敌人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扫荡斗争。1945年9月后,3大队改编为朔平支队,1946年1月1日正式改编为雁门军区独立3团,下设2个营和1个特务连,团长吕仁礼,政委戴金川。1947年底,3团回朔县整训后继续北上,到怀仁县正式编为野战军第3纵队独立5旅第15团。后参加了解放朔县城的战斗。
七、和右清游击大队
1938年4月,中共和右清县委决定成立和右清游击大队。至1937年11月,游击队发展到60余人,大队长石生菜,后为苏兴。1940年10月改称右玉县大队,下辖3个分队,大队长陈德友。1941年9月,右玉县大队统编为晋西北第五军分区独立营12连。1942年7月,12连又重新恢复为右玉县大队。同年12月,县大队统编为晋绥塞北军分区第6大队,下辖2个中队。1943年3月,6大队2中队改为右平游击大队,队长铁青、指导员石生荣。同年7月,游击队在后庄窝村突围后,撤往偏关整训。1944年6月后又返回原地,开展武装斗争。1945年11月右玉、右南合并后,成立右玉县大队。1946年12月,县大队改名右玉县独立营。大队长杨士珍、政委牛其益(兼)。
八、右平游击队
右平山区,地处长城内外,是右玉西山、平鲁北山、和林南山、清水河东北部四县交界的地方。当地人说:“早晨站在芦沟山顶,可听到四县的鸡鸣狗叫”。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这块方圆一百里的山地,开辟了抗日游击根据地,并组建起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右平游击队。右平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石生荣,于1935年参加陕北红军,1937年抗战开始后,北上抗日来到右玉县。游击队开始名称为挺进支队第3大队。
1938年7月,3大队整编到120师独立六支队后,石生荣又组建起一支游击队。1939年冬,遵照上级指示,又把这支队伍编入正规部队。1942年环境恶化后,这支游击队虽然也实行精减,仅留下十多名同志,但同样神出鬼没地袭扰杀虎口、右玉城、威远堡、平鲁城等据点的敌人,因此老百姓称这支部队为“神兵”。由于游击队与群众建立了鱼水关系,群众亲切地称石生荣为“石圪蛋”。
九、灵丘县游击队
1937年6月,由牺盟会员郑春和、邓林祥秘密组织,开始五六人,后来发展到四五十人,经常活动于浑、灵、广三县之三角地带,到9月平型关大战时,已发展到七八十人。1937年底,游击队扩编到杨成武独立第一师。1937年10月,八路军115师687团解放灵丘县城时,杜璠、潘永堤成立了灵丘抗日义勇军,共5个大队,七八百人。1938年初整编为独立师的野战部队。1940年10月,又组建灵丘县游击基干大队,简称县大队。开始有200人,下设3个分队,不久,发展到300余人,扩编为3个中队。1942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的精神,整编为灵丘县支队。1945年3月灵丘解放后,灵丘支队转战浑源、广灵、大同、阳高地区。在大同一带曾用过北进纵队第七大队的番号。同年8月,灵丘支队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48团,支队长王殿生、政委杨银生。
十、浑源县游击队
1937年10月,王瑞在土岭一带组织游击队,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保卫根据地。1938年2月,浑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改为基干游击队,吕士杰任队长。1939年4月撤销。1940年6月再次组建,队长先后为康世安、吕士杰,政委穆岳、王瑞。这支游击队配合八路军开展反扫荡斗争,有力地保卫了浑源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发展。1944年8月,县大队奉命改为县支队,支队长刘德才,副支队长张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