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春公子
从理论上来说,商人追逐利益,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在民族情义面前,商人应该把家国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利益,把家国情怀抛之脑后。
最近一段时间,李嘉诚要卖港口一事,在互联网上可以说是传的沸沸扬扬。怎么说呢?这个事情官方基本上已经定性了,李嘉诚这个做法,显然是不得人心的。
昨天已经传出了李嘉诚的公司很快会和买家完成签字协议,也是在这个时候,中国要求国有企业要尽快停止与李嘉诚企业的业务往来。

李嘉诚的崛起始于香港殖民时代,其商业帝国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与英国资本的深度绑定密不可分。1979年收购英资和记黄埔堪称转折点。汇丰银行以市价1折(6.2亿港元)将市值62亿的核心资产贱卖,首付款仅需3000万港元,更通过“失踪董事”等政治操盘确保交易完成。这种“精准输血”绝非偶然。
1990年代起,李嘉诚以“爱国港商”身份进军内地。利用改革开放初期“三减两免”税收优惠、协议出让土地等政策,在内地17城囤地11万亩,开发周期普遍拖延至15年以上,地价增值超50倍。北京东方广场项目突破长安街限高规定,从30米强行拔高至68米,通过政商协调获取超规开发权;上海陆家嘴地块捂盘15年,地价从24亿飙升至200亿,利润率超800%。
也就是说,李嘉诚能把商业版图做的这么大,其实离不开当年中国内地给予他公司的一系列政策扶持。

事情眼看闹到了这个地步,难道我们就没有办法了吗?我认为我们还是有很多选择的。
大家要知道的是,虽然李嘉诚早在10年前就逐渐抛售了中国内地的资产,但其家族在中国内地依然有很多资产。
相关资料显示,李嘉诚在中国内地的资产,总共估值约3000亿港元,换算成美元就是447亿。
具体来看,在北京有个东方广场,估值超过200亿人民币,就坐落在长安街的核心地段,建筑面积高达80万平方米。这儿可是个“摇钱树”,年租金收入稳定得很,入驻的企业也都是大名鼎鼎,像摩根大通、苹果旗舰店都在这儿扎根。
深圳盐田港则是他掌控海运命脉的“王牌”。这个亚洲数一数二的集装箱码头,李嘉诚占了49%股份,每年经手的货物能装满1400万个集装箱。靠着50年特许经营权的政策优惠,这个码头就像印钞机似的,光是2024年利润增速就超过15%。不过最近中央要求国企暂停和他合作,续约问题可能会让这个“金饭碗”出现裂缝。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大楼和码头,李嘉诚的手还伸进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屈臣氏在内地开了4000多家店,每10瓶洗发水就有近2瓶是从他家货架卖出去的。就连咱们用的电,也有部分来自他投资的广东、福建电厂,珠三角工厂每用100度电,就有12度是李家供应的。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邮储银行1.96亿股的股份也被他悄悄攥在手里,每年光分红就能拿不少。
李嘉诚家族手上还有些潜在争议资产和未公开布局。比如成都南城都汇项目,2018年卖了71亿,但还有部分未开发地块保留。另外,他们在新能源充电桩、物流仓储等领域也有隐蔽性投资,虽然没在公开财报里单独列示,但可能通过离岸架构间接控制。

如今中央出手反制,国企暂停和他合作。有不少专家直言,李嘉诚在内地75%的资产都是长期收租的物业,这种“躺着赚钱”的好日子,在新时代的监管风暴里恐怕要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