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物娱记
编辑|人物娱记
2025年3月7日,54岁的知名主持人李静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10分钟的视频,平静而坦然地抛出一句“我已经绝经两年了”。
在公众眼中,明星向来与“不老神话”绑定,而更年期话题更是讳莫如深的禁区。

李静却选择撕开这层遮羞布,将潮热、健忘、性魅力消退等私密体验赤裸裸地摊在镜头前,甚至自嘲“连男人也没兴趣了”。
她的勇气与争议并存,也让“更年期”三个字首次以如此直白的方式闯入大众视野。

李静的职业生涯堪称传奇,从河北张家口的普通家庭走出,她一路闯荡北京,成为央视金牌主持人,又跨界创业打造《超级访问》《静距离》等爆款节目,甚至创立电商平台“乐蜂网”。
镜头前的她总是神采奕奕,直到2024年9月的一场品牌发布会,让她的完美形象首次“崩塌”。

那天,赵丽颖身着优雅礼服站在舞台中央,李静作为主持人与她互动。
空调温度明明只有26℃,她却感觉“像被丢进蒸笼”,汗水混着粉底液从额头滑向锁骨,后背的衣料湿透黏连。

更致命的是,原本烂熟于心的台本突然从脑中蒸发,她张着嘴,喉咙却像被掐住般发不出声。
一旁的赵丽颖察觉到异样,轻声问:“静姐,你还好吗?”李静勉强挤出笑容,匆匆结束环节逃回后台。事后她回忆:“那一刻,我觉得职业生涯要完了。”。

这场“事故”并非偶然,早在2022年,李静便频繁经历失眠、情绪崩溃。她卸载了所有社交软件,甚至看着自己制作的节目喃喃自语:“这都是垃圾。”
曾经雷厉风行的女强人,开始整日蜷在沙发上发呆,任由腰围膨胀。

最令她崩溃的是性魅力的流失——某次与丈夫亲密时,她突然感到“身体像被抽空”,此后便刻意回避接触,甚至自嘲“连男人都对我没兴趣了”。
李静的闺蜜圈中,85%的女性主持人曾默默使用激素药物对抗更年期症状,却无人敢公开谈论。

歌手那英因情绪波动每天流泪五次,最终靠巡演转移注意力;另一位女星在片场因潮热发作NG二十次,被迫暂停拍摄……这些故事被李静写进名为“坚强地老去”的微信群聊,群成员仅50人,却代表着一个沉默的群体——68%的女性因害怕被贴上“衰老”标签,选择隐瞒绝经事实。
为维持工作状态,李静开始接受激素替代治疗。

每天吞下药片时,她总想起母亲——一位铁路劳模,曾在更年期默默忍受关节疼痛和情绪失控,却因家人无知被误解为“脾气变差”。
如今轮到自己,李静决心不再重蹈覆辙。她带着团队走访医院,发现三甲医院的更年期门诊排队需数月,偏远地区女性甚至不知如何就医。

更讽刺的是,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她公开绝经后的24小时内,“更年期保健品”搜索量暴涨240%,却夹杂着“逆转绝经”的虚假广告。
李静的坦诚迅速引发两极分化,支持者称她为“女性健康的破壁人”,话题#停经不可耻#阅读量突破3亿,40岁以上女性贡献了68%的原创内容。

一位网友留言:“终于有人告诉我,半夜盗汗不是发疯!”
然而,质疑声同样刺耳——18%的男性认为她在“炒作”,部分年轻女性恐慌“提前衰老”,更有同行私下议论:“她这么一说,品牌方还敢找中年女主持吗?”。
争议背后,商业嗅觉灵敏的资本早已闻风而动。

某品牌火速推出“静姐同款大豆异黄酮”,直播间主播高举“李静推荐”标语,尽管她从未代言。
李静团队紧急声明“反对虚假宣传”,转而与全国妇联合作起草《更年期员工健康管理指南》,参照日本《更年期劳动法》,推动企业提供弹性工时、心理辅导等福利。
她直言:“我们不需要保健品神话,需要的是不被职场抛弃的尊严。”。

如今,李静将更年期经历拍成纪录片《看不见的更年期》,镜头里的她素颜出镜,讲述激素波动如何让大脑血流速度下降22%、短期记忆衰退。
拍摄间隙,她突然对年轻编导发问:“你知道卵巢除了生孩子还有什么用吗?”对方愣住,她大笑:“它管着你的骨头、皮肤、情绪,甚至智商!”。
曾有助理劝她给纪录片改个“温和”标题,李静坚持保留“更年期”三字:“如果我都躲闪,还有谁敢说?”

如今,她的提案已进入试点阶段,而那句“绝经不是青春的终结,是生命力的沉淀”正被越来越多女性写入社交账号简介。
或许正如她所言:掀开黑色帘幕的那一刻,光才能照进来。
那是没遇到我,遇到我能让你年轻20年,
是的,我也正在经历着更年期的各种不适[汗]
假如遇到我,能把干河变成洪水泛滥,让你回到40岁[呲牙笑]
是男人对她没兴趣而不是她对男人没有兴趣!前者是外在因素而后者则是身体因素,无疑后者的衰老速度更快!
你们养尊处优,那些普通老百姓还要繁重的体力劳动呢?能像你们这么矫情吗!老去是人生自然规律,无病呻吟!
经常过度兴奋容易早衰
真就对男人没兴趣,就不会偶尔会想?[并不简单]
正常人。
谁不曾经历点啥,男性中年压力更大,变相女权而已,想被理解回家和你家里人说去,绑架什么社会
那是男人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你以为男人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