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文献佑人间 2025-01-28 17:56:34

年前,听一位老同学说,我们中学时期的一位老师,元旦前夕去世了。

老师,享年七十六岁。坦率说,以现如今的医疗和生活水平,老师以这样一个年龄离世,多少令人感到有些惋惜。

一个人去世,当然是有原因的。比如:无疾而终的老死;又如,患上不治之症;再如,因自然灾害、道路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我的这位老师去世,用他女儿的话来说,责任全在自己。

据我所知,这位老师自成年以来,几乎就没有上过医院!老师平时有句口头禅:医院,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他对家人,对我们这些学生,都这样说。言下之意,医院那地方,尽量不要去。去了,下一步,就是:死。

老师固执己见,拒绝去医院,小病拖成了大病,大病拖成了重症,最终不可药救离世。

常言道:水有源、树有根。这位儿时的老师如此讳疾忌医,源于他少年时期患肝病的那次住院经历。肝病,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尤其在农村地区,是一个难以治愈的重大疾病。老师在农村乡医院简陋的病房里,住了整整三个多月,经常看到,不是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病人,被家属无奈拉回家,就是冷冰冰的遗体,在家属一片哭声中,或被火葬场的灵车拉走,或被自家吱吱嘎嘎的架子车拉走,埋葬。

幸亏老师那时终于挺过来了,但儿时在他脑海中留下的这一巨大阴影和刺激,陪伴了一生。他发誓:人生有生必有死,此生绝不去医院!

现实生活中,恐惧医疗、怕去医院者,不在个别。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畏怯打针吃药,有的可能是负担不起巨额医疗费,也有的则可能是接受不了个别医务人员的冷漠态度,不愿让自己痛苦的躯体,再添加精神上的创伤。

治病,需要住院,住院需要花钱。在医院,就得打针、吃药,其中打针疼、吃药苦,至少在现有的科学条件下,是没有办法的事。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流传了千百年的话,就表明,治病,名不了经受各种苦难。

一些人即便膏肓之疾,仍然硬扛着,不愿意上医院,其中有对医院陌生环境和医疗设备的惧怕。由此,我们的医疗单位,虽不需要给患者及其家属,以饭店宾馆那样的宾至如归之感,但在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上,下点功夫,还是可以做到的。以仁爱之心,给患者温暖,力使让那些不愿意上医院的人,没有更多的顾虑,走进这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去治病。

各位网友,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

0 阅读:3

文献佑人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