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诊疗经验:治痔先治肠,治肠先治脾,治脾先治嘴

李大哥知识分享 2025-04-25 10:40:46

“痔”就是痔疮,它是中医病名,沿用至今,很多大中型医院的“肛肠科”,就是使用中医系统的名称,这反映了一个关键信息:中医治疗痔疮有实力。

中医怎么认识和理解痔疮?痔疮就是肛门血脉瘀滞,血热互结,形成结聚难以消散,可以理解为“肛门长出多余的肉块肉球”,让人惊恐不安,又疼又难受。

痔疮有5个典型特点:

一是双面性,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肛周红肿热痛,出血,便秘,有坠胀感等问题;狭义是肛门包块,或伴有出血症状。

二是广泛性,民间有“十人九痔”、“十男八痔”等说法,表明痔疮病例较多,现代临床证实,痔疮是肛周疾病的大头。

三是反差性,在病种上,痔疮属于小问题,通常不致命,但它带来的痛苦感却十分强烈,属于“小病要老命”的病症。

四是阶段性,痔疮从痔核位置看,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种,发展进程有4个阶段:无痛苦期、便血期、晚期、脱垂期。

五是关联性,痔疮病位在肛门,但致病原因遍及全身,如久泻久痢、久咳、久坐、久站、湿热、风热、醉酒等原因,均可诱发或加重。

痔疮初期有痒感,慢慢长大脱垂,但会自行还纳,到了后期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一坨肉变成累赘,无论内痔、外痔、混合痔,都要及时治疗。

中医治痔疮有吃药、敷贴、坐浴、熏蒸等办法,用内治+外治+外敷等手段,但前提是准确辨证,有3句话:

治痔要先治肠,治肠要先治脾,治脾要先治嘴。

痔疮病位在肛门,直接原因是局部气血生瘀成癥瘕,进一步探究,可见下焦瘀堵和不足,再深入分析,与三焦都有关系,上焦不通、内外失调。所以,痔疮根本不是肛门一小块地方的问题,要着眼于整体分析,辨证论治。

1、为什么治痔先治肠?

痔疮是中医很早就关注的病症,《黄帝内经》有“…筋脉横解,肠癖为痔”的说法。现代解剖学显示,痔疮是直肠末端静脉曲张充血,出现若干静脉团,所以,痔与肠是直接相关的。

《丹溪心法》认为,脏腑本虚,气血下坠,结聚肛门,时间久了就“筋脉横解”。脏腑本虚,就是指大肠腑。气血结聚肛门,形成瘀血,久之产生血虚,血虚不能固脱,气虚下陷就使痔疮脱垂。

瘀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风、热、燥、湿均可让瘀血积聚于肛肠,结果就是大肠成块,肿胀变大,而且有大便燥结问题,进一步加重痔疮。辨证有大肠湿热、血热肠燥、大肠风燥伤及血络。

2、为什么治肠先治脾?

痔疮的病因有4个:风伤肠络、下焦湿热、气滞血瘀、脾虚气陷。肠和痔疮有联系容易理解,如何理解脾和痔疮之间的联系?

脾是后天之本,主升清运化,与胃互表,居于中焦。当脾失健运,慢慢就出现湿阻、湿困等问题,入里化热,就是湿热,湿热一出则百病生。湿热由风、湿、燥、热引起,又反过来加重这4个方面,形成恶性循环。

湿热伤肺,表现为咳喘、多痰、气紧,肺与大肠互表,肺气失宣则大肠传导异常,形成便秘,长期不纠正加速痔疮发展。

湿热蕴结,更是痔疮形成的直接原因,湿性重浊下降,影响下焦,结聚大肠,灼热疼痛,是痔疮出现的直接原因。

湿热郁肝,肝郁血瘀,胁下积聚,肝气不舒,引起下焦阴血郁滞,浊气瘀血积于肛门,出现痔疮。

所以,把湿热控制和消解,能大大解决痔疮问题。

3、为什么治脾先治嘴?

人们进食水谷精微,会通过脾胃运化到全身,濡养脏腑。如果平时饮食不节,喜欢吃辛辣、烧烤、肥甘厚味食物,或长期饮酒过度、抽烟成瘾,或饥一顿饱一顿,频繁吃夜宵,慢慢会影响脾胃功能,运化失司。

所以,管住嘴就是护住脾胃,吃什么、不吃什么,一定要了解清楚,不能随心所欲。有的地方痔疮高发,追根溯源,与吃辣、吃肉、饮酒较多,有直接联系。

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痔疮经验,总的看有“三治法、五步法”:

三治:内治法,要求辨证论治;外治法,用中药或针灸局部调理;外敷法,多用膏贴、糊剂、乳剂消炎。

五步:止血清热、健脾利湿、清理脏腑、活血通络、升提固摄。

常用的药材有地榆、槐角、荆芥炭、五倍子、当归、赤芍、厚朴、黄连、茯苓、白术、甘草、升麻、柴胡、芒硝等,常见药方有地榆槐角丸、乙字汤、补中益气汤、归脾丸、逍遥丸、凉血四物汤、宋氏解毒汤等,外用药方有马应龙、消痔软膏,以及艾灸等。

总之,治痔要先治肠,治肠要先治脾,治脾要先治嘴,是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提炼,有一定道理,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联系观。由于痔疮证型不同,需辨证用药,遵医嘱用药。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