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人眼里,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瑰宝”,不仅发挥治病救人作用,而且早就和中华文化、历史、社会、民俗等深度绑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扶持互帮共促。
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中医药是“落后”、“愚昧”的代名词,祛不完的湿、解不完的毒、补不完的肾、健不完的脾,用现代医学眼光审视,尽是笑话,应该送进历史博物馆。
与这些“看不上”中医药的人比起来,我们的邻国日本,就“精明”和“大度”得多,因为日本这些年一直热衷于收购中国的中医药企业。

从1990年代至今,在我国引起过反响,或有一定规模的“日本收购中国中药”事件,至少有5个:
一是1991年,日本药企津村,在我国深圳设立分公司,负责中药材采购和初加工。当时作者还在读小学,每天中午要赶回家帮忙翻晒药材,家人叮嘱:“这些药材是买给外国人的(很久之后才知道是日本收购),要小心伺候,保证品相。”
二是2017年,日本津村和我国平安合资成立“平安津村有限公司”,迈出收购大型中医药企业关键一步。在2020年收购了天津盛实百草中药公司,该公司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药材种植和中药饮片生产枢纽。
三是2022年,日本津村再次复制2017年的套路,与我国健民集团合资,成立津村健民制药有限公司,物色符合收购条件的中医药企业。

四是2023年,津村收购陕西紫光辰济药业,本来不哼不哈,只差最后几步就成功了,被有识之士捅到网上迅速发酵,在大量质疑和批评声音下,这次收购行动功亏一篑。
五是2024年,日本三井物产牵头成立合资公司,收购新加坡余仁生国际主要股权,这家药企有145年历史,是东南亚最有影响的中药企业,关键是,它与中国有关,主要业务涉及中国。
总的看,日本收购我国中药企业,采取的是小步快跑的策略——一点点推进,用的是防不胜防的手段——看准就下手,目标不限于中国本土——只要涉及中国药材业务的,应收尽收。
日本曾的我国中医药的“学生”,中医药从唐宋时期大量传入日本后,在该国生根发芽,叫“汉方药”。近一百年来,尽管日本现代医学和制药技术已跻身全球一流行列,但仍对汉方药注入大量精力和资金,支持其发展,靠两条腿走路和布局:

1、山寨。一些中药古方对现代高发疾病有效,日本就采用“山寨”的办法,大赚其钱,有两个典型例子:
一是山寨我国古方“六神丸”,制成“救心丹”,每年赚取1亿美元以上收入;二是山寨小儿感冒方,制成“龙角散”,它其实源于我国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这些年不少国人到日本游玩,带回大包小包的日本“优质汉方药”,殊不知它们的“根”,就在中国。
2、控制。收购中医药企业只是一种形式,根本目的在于控制,把优质药材企业拿到手上,转为“日本籍”。主要有4个考量:
一是年份足够老的中药企业,里面有大量成熟的工艺和方剂,收购成功就可以直接据为己有,但也不能太老,太老的中药企业是中国人的“宝贝”,目标太显眼。

二是产品足够多的中药企业,里面有批文和渠道,一旦收购成功,稍作准备,可快速占领和打开市场。
三是体量足够大的中药企业,里面有大片的优质药材生产基地,拿下药企相当于占领了药材供应链,赢得主动。
四是收购不惜代价,或者用小代价达到“四两拨千斤”效果,所以国内一些生存遇到困难的中大型企业,越容易被盯上。
日本收购中国中药企业,肯定不是“发善心”,背后可能有4个深层考量。

1、夺取药材生产主动权和定价权。药材兴则中医药兴,日本要发展汉方药,其国内狭窄的地理环境是硬伤,根本无法大量种植优质药材,日常大部分药材要靠进口,来源地主要是中国。
与其每年花大量资金进口中国药材,不如主动出击,到中国控制药材生产基地,而拥有大片药材种植生产基地的中国药企,无疑是优质目标。只要掌握足够多的药材种类,那么在定价上就是日本说了算,利润的大头由日本人赚走。

2、控制专利权和供应链。日本国内“得专利者得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放在汉方药生产制造销售上也是一样的,很多中国中医药企业拥有成熟的处方和工艺,日本只要收购成功,这些专利就会“改头换面”,我国民众购买药材,就要负担相关的专利费用。
中药生产、销售有成熟的模式,供应链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一方面把专利弄到手,另一方面把持供应链,某个药材生产线,或某个药系的“一条龙产销”,就跟中国人没有关系了。
任由日本收购中国中药企业,以后很可能变成:中国人使用中药,要向日本人交大笔专利和工艺费用。
3、以中药材为突破口,由点及面蛀空中医产业。日本信奉的是“利益至上”,收购中国中药企业,绝不是表面说的冠冕堂皇,看中的是中医药治疗价值,以及承载的文化价值,一旦收购成功,中医药“变脸”将成为现实。
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可能会接受这样的信息和灌输:这个药材(中药处方)源自中国,但日本让它重获新生,走向巅峰。

4、给中国中药产业和企业设置障碍。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坐视日本收购中国中药企业,也会慢慢引起质变,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中药材的低端部分,仍是中国的,但高端的部分,却是日本在控制。未来中国药企购买产自中国的中药材,必须看日本人脸色,还要承受很高的价格。
所以,日本热衷于收购中国中医药企业,背后是许多“深谋”,如果我们没有“远虑”,还在纠葛于中医药有没有用、如何用,内耗不断,自我否定和削弱,很可能会成为中医药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