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来一张福利
1943年时,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难的时刻,而此时的国民党海军在日本空中优势的狂轰滥炸之下,开战前的大多数主力舰艇被炸沉或者炸伤后被虏获,除了退入到日本战机飞行半径之外的川江流域的少部分舰艇外,国民党海军实际上已经打光了。
转机出现在1943年11月,当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授权总统可以向必要的国家出售、转让、租借乃至交付军事、防务物资的第1776号法案,即著名的《租借法案》。随即国民党政府驻美使馆海军武官杨元忠中校趁机向美国提出:“如果能向美国借到军舰……组成一支小舰队,到太平洋协助美国海军对日作战。”
美方很快答复:可以租借八艘辅助性的军舰给国民党海军,其中护航驱逐舰四艘、护航巡逻舰四艘;随后几经磋商,最后确定为护航驱逐舰两艘、扫雷舰四艘和护航巡逻舰两艘。1944年7月28日,由国民党政府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商震上将和美国海军作战舰队参谋长爱德华中将签署了租借8艘军舰及培训相关人员的备忘录。

商震
本文的主角就是其中两艘护航驱逐舰分别为“埃瓦茨”级护航驱逐舰“威弗尔斯”号(舷号DE-6)和“德克尔”号(舷号DE-47)。
“埃瓦茨”级护航驱逐舰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适应大规模护航及反潜任务而出现的一类轻型水面舰艇,虽然冠以“驱逐舰”的名义,但是按照现在的定义却是实实在在的护卫舰(所以本文之后就以“护卫舰”称呼之)。相比吨位较大的高速舰队驱逐舰,护卫舰的特点是吨位较小、航速较慢、舰炮火力和鱼雷攻击能力弱,但是具有较强的防空和反潜能力,且价格低廉、设计简单、便于大规模建造。
“埃瓦茨”级护卫舰满载排水量1436吨,全长88.21米、水线长86.41米,舰宽10.69米,吃水3.07米,使用柴油机为主动力,功率6000马力,最高航速21.5节,在12节的经济航速下续航力为4150海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共16家造船厂先后建造了六十七艘“埃瓦茨”级护卫舰。随着“威弗尔斯”号和“德克尔”号被确定租借给中国方面,使得国民党海军是除了美国和英国以外三个装备“埃瓦茨”级护卫舰的军队。
由于是用于护航和反潜的二线舰艇,“埃瓦茨”级护卫舰的舰炮火力偏重于防空,因此主炮选用的是三门MK22型单管50倍径76毫米高平两用速射炮,副炮采用的是一座被称为“芝加哥管风琴”的四联装28毫米高射机关炮和九门“厄利肯”单管20毫米机关炮。

“德克尔”号舰桥前部的两座MK-22型舰炮
作为一型以反潜为主的军舰,“埃瓦茨”级护卫舰装备了一座MK-10型24联装“刺猬”反潜迫击炮八座发射深水炸弹的MK-6型发射炮(俗称K炮)以及两条MK-9型深水炸弹投放架。为了保持反潜弹药的持续投放能力,“埃瓦茨”级护卫舰总共备有144枚“刺猬”炮弹和96枚深水炸弹,足可以保持8~10轮的对潜攻击。
“威弗尔斯”号于1942年10月17日在美国波士顿海军造船厂开工,12月7日下水,1943年4月15日竣工;“德克尔”号于1942年4月1日在美国费城海军造船厂开工,7月24日下水,1943年5月3日竣工。两舰竣工后都被派往大西洋水域作战,为盟军护航队护航,保卫船队不受轴心国的飞机和潜艇的攻击,欧洲水域的战事告一段落后两舰回到美国东海岸并处在闲置状态。

“威弗尔斯”号护卫舰

“德克尔”号护卫舰
由于体量小、造价低、建造周期短,“埃瓦茨”级护卫舰属于带有强烈战时特点的“应急货”。缺乏猛烈的对舰火力、外加舰体抗纵摇能力差,所以该级军舰虽然建造数量众多,但在美国海军中的存在感非常低。随着二战接近尾声,美国胜局已定,在美国海军中服役的“埃瓦茨”级护卫舰在1945年就匆匆退出现役。

本厂长绘制的“威弗尔斯”号护卫舰二视图
但就是这么一级在美国海军眼里无限“小透明”的军舰,在当时舰船装备发展水平长期处在“原始”、“低劣”水平的国民党海军眼里简直就是惊为天人,其众多让国民党海军官兵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的电子设备,以及配备电风扇、暖气汀、洗衣机和电热咖啡壶等当时看来堪称奢侈的生活设施,使得国民党海军如同刚刚进城打工的“乡下人”一般看啥都惊叹不已。因此从接收这两艘军舰的一开始,国民党海军就对其极为重视,视为头等主力军舰看待。
在经过一年多的培训后,1945年9月12日16时,国民党海军接舰部队在迈阿密正式接收了“威弗尔斯”号和“德克尔”号,两舰分别被改名为“太康”号和“太平”号,舰名分别取自(今属河南省周口市的)太康县和(今为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的)太平县。梁序昭上校和黎玉玺中校分任“太康”舰舰长和副长,曹仲周上校和马纪壮中校分任“太平”舰舰长和副长。此外,两艘军舰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改装,28毫米四联装机关炮被一座“博福斯”双联装40毫米机关炮取代。

国民党海军官兵接收“太康”、“太平”两舰的场景

被国民党海军接收后的“太康”舰

被国民党海军接收后的“太平”舰
在墨西哥湾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操舰、航行、编队、补给以及作战科目训练后,“太康”、“太平”两舰领着四艘扫雷舰和两艘护航巡逻舰离开迈阿密,在大型油料运输舰“莫米”号的补给支持下来到古巴,在关塔纳摩基地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成军训练,然后在访问了古巴首都哈瓦那后于1946年4月14日踏上归国的航程,先后途经巴拿马的巴拿马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美国的圣迭戈、檀香山、日本的横须贺,并在1946年7月19日清晨3时抵达吴淞口。
在告别了“莫米”号并在吴淞口停泊1夜后,编队于7月20日凌晨4时再度起锚,沿着长江上驶南京,并在7月21日18时07分抵达南京下关江面指定泊位下锚。7月24日,“太康”、“太平”两舰被编入海防舰队,成为国民党海军中的一线主力军舰。同一天,根据美国国会于1946年7月21日通过的《512号法案》,两舰连同一起归国的四艘扫雷舰和两艘护航巡逻舰一起被赠送给国民党海军(最后连“莫米”号都一并送给了国民党海军)。
“太康”舰成军后一直部署在青岛,配合国民党军在华北和解放军作战,曾被指定为代表中国占领军常驻日本,但占领军任务因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而流产。
1948年10月1日,“太康”舰列编海防第一舰队第一队二分队,在山东沿海以舰炮火力支援国民党陆军作战,给予胶东的解放军部队非常严重的伤亡。随后又在辽沈战役期间参与炮击塔山的解放军阵地,给守卫塔山的解放军造成重大伤亡,但奉命死守塔山的东北野战军四纵拼死坚守不退半步,最终成功守住了塔山,保证东野主力攻克锦州、全歼范汉杰所部,为歼灭东北境内的国民党重兵集团打下坚实基础。
辽沈战役后,“太康”舰曾前往葫芦岛帮助撤运从东北溃败下来的国民党军队。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被桂系势力逼迫“下野”后,“太康”舰被指定为蒋介石的座舰并运送其回奉化溪口老家,然后就停泊在浙江海域随时听候蒋介石的调用。时任舰长黎玉玺也因为名字中带有“玉玺”这种“祥瑞”词汇而得到蒋介石的赏识,为日后平步青云埋下伏笔。

黎玉玺
1949年4月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华东的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太康”舰先是参加了对长江口的封锁,拦截了不少坚持往中国大陆运送物资的外国商船,后在1950年初被调往马祖岛,成为驻扎在那里的海防第二舰队旗舰,并在马祖岛驻扎至1950年5月底才退往台湾,于当年6月1日列编台湾地区海军第三舰队第九分队,获得舷号21,负责台湾海峡南侧的巡防任务,其最大的“战绩”出现在1954年6月23日,该舰在巴士海峡参与拦截并俘虏驶往大陆港口的苏联油轮“图阿普斯”号的任务并被记功。

苏联油轮“图阿普斯”号
1954年9月1日,“太康”舰列编为第一舰队第十二战队,作为大陈特种任务舰队的一份子进驻大陈岛,与美国第七舰队一起对浙江海域进行分区巡逻。1955年1月1日转入驱逐舰队十二战队,为浙江沿海各岛屿的国民党军撤守提供掩护。1956年,该舰先后参加收复被菲律宾非法占领的南沙岛礁的威远支队和宁远支队行动。
1958年金门炮战期间,“太康”舰多次为向金门岛守军运送补给物资的运输船提供护航,并幸运的在解放军的炮火下毫发无伤,不过其护航的运输船却损失颇大。
1960年6月16日,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蹿访台湾,“太康”舰在基隆作为引导舰引导艾森豪威尔搭乘的邮轮进港。

蹿访台湾的艾森豪威尔
1964年7月,“太康”舰秘密前往美国珍珠港进行加装MK-115型反潜系统的改装,回国后在某次进犯袭扰大陆汕头沿海时水下声呐侦测到不明目标,几经判断后认定是解放军潜艇,随即就向目标投放了两轮深水炸弹,但因为该舰当时距离汕头较近,接近位于汕头的解放军岸炮的射程范围,因此“太康”舰不敢恋战,加紧“风紧扯呼”撤离现场。
1968年,“太康”舰再度巡阅南沙,恢复了鸿庥岛(该岛以“太平”舰巡阅南沙时副长杨鸿庥中校的名字命名)上被菲律宾和南越当局破坏的所谓“主权碑”。
1970年,年迈的“太康”舰被编入台湾地区海军的“养老院”——驱逐舰队十四战队,最终在1975年5月1日退役,后作为靶舰被击沉,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后一艘退役的“埃瓦茨”级护卫舰。

本厂长绘制的“太康”号护卫舰二视图
“太平”舰在成军后不久就领到了一桩非常长脸的任务,于于1946年10月24日率一支小舰队从上海出发巡视南海宣示主权,将南沙群岛最大的一座岛屿命名为太平岛,另外以时任舰长李敦谦上校的名字命名了敦谦沙洲,以副长杨鸿庥中校的名字命名了鸿庥岛。但是回程后不久就留驻广州,参与围剿海南岛上共产党游击队“琼崖纵队”的任务。

在太平岛上的“太平”舰官兵留影
1947年7月1日,“太平”舰被编入海防第一舰队第一队第二分队,前往华北支援国民党陆军作战,其舰炮火力给解放军造成很大的麻烦,但依旧不能阻止国民党军在陆上的节节败退。1949年,“太平”舰在青岛编入海防第二舰队,掩护从东北、华北战场溃退至青岛的国民党陆军残兵登船南撤,并在6月1日撤离青岛,6月2日青岛解放。
1949年上海解放后,“太平”舰参加了对长江口的封锁行动,拦截了不少坚持往中国大陆运送物资的外国商船;并在11月26日在金门海域炮击位于大登、小登岛的解放军炮兵阵地,并在古宁头以舰炮击毁了大量解放军征集的木船,间接导致解放军登陆金门的28军三个团全军覆没,成为解放军最为痛恨、不除不快的一艘军舰。
1950年,“太平”舰被派往海南岛,协助薛岳所部阻止解放军登岛作战,妄图重演“古宁头大捷”,但由于海南岛本身大部分纵深区域已经被琼崖纵队控制,使得解放军登岛部队能够里应外合,最终海南岛于1950年5月1日解放。
从海南岛败退回台湾的“太平”舰于1950年6月1日编制改属第一舰队并获得舷号22,然后投入到对大陆沿海的封锁行动中,期间多次和解放军海军水面舰艇发生炮战,由于其76毫米舰炮面对解放军舰艇配备的苏制100毫米和130毫米舰炮威力和射程都严重不足,所以每次炮战都占不到任何便宜,只能依靠较高的航速逃离战场。

获得22舷号的“太平”舰
1954年9月1日,“太平”舰列编为第一舰队第十二战队,作为大陈特种任务舰队的一份子进驻大陈岛,与美国第七舰队一起对浙江海域进行分区巡逻。11月14日凌晨该舰进行例行巡航时遭到雷达引导下的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快艇31大队的155、156、157和158四艘鱼雷快艇的雷击,最终被158艇发射的一枚鱼雷命中左舷军官餐厅位置,遭到重创。最终被“太和”舰拖航到距离大陈岛东口9海里处再也支持不住宣布弃舰,不久后沉没,总共阵亡副长宋季晃中校以下二十八人。

“太平”舰的最后时刻
“太平”舰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鱼雷艇部队成立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击杀战果,而击沉“太平”舰的158艇在退役后作为文物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军博中的158艇
“太平”舰沉没后,迷信的台湾地区海军认为其舷号22不吉利,因为2+2=4,4和死谐音,因此台湾地区海军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就竭力避免军舰舷号数字中有4或者数字相加等于4的情况。

本厂长绘制的“太平”号护卫舰二视图
性能数据
排水量:1140吨(标准)、1436吨(满载)
全长:88.21米
宽:10.96米
吃水:3.07米
动力:4座通用动力公司GM16-278A型柴油机,双轴推进,6000马力
航速:21.5节
续航力:4150海里/12节
主要武备:MK22型76毫米高平两用炮3门,双联装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1座,20毫米厄立肯机关炮9门,24联装刺猬炮1座,深弹发射炮8座,深弹投放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