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原来如此

是郭小栓吖 2025-04-19 16:17:02

日本刚开始侵略中国那会儿,国民党还没法对日本正式开打。

为啥会这样呢?

日本在东亚不光盯着中国这一个地方,他们的野心可大了。因为中国那时候太老旧落后,能直接抢的东西不多,所以心急的日本就到处找目标。他们不光往南看东南亚,还往北盯着苏联。这时候的中国,真的是弱到了极点。

因此,中国要是来个联合各方、巧妙周旋的策略,说不定就能扭转局面。但话说回来,张学良他突然出现了!

“西安事变”一发生,那个可以趁机行动的时机很快就溜走了。“卢沟桥事变”紧接着就来了,这事儿躲不掉,咱们只能硬着头皮上,自个儿动手干了。

在要抓蒋介石之前的那个东北干部会上,几个老练的将领直接向张学良发问:“要是真把蒋介石给逮住了,那以后咱们该咋整啊?”

张少帅直接道:“先抓了,其他的以后慢慢说!”

过了两个星期,这事闹得地球都快翻转了,全世界都震惊了。结果少帅自个儿又把蒋介石送回了南京。杨虎城、周恩来他们一听,全愣了,纷纷问,把蒋介石放了之后,咱们接下来咋整?

少帅回应道:“先放人,其他事儿以后慢慢聊!”

这两个“再说”的事儿,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同时也让世界近代史的面貌焕然一新。

上面这些内容是从唐德刚先生的作品《从甲午到抗战》里挑出来的。这本书边叙述边议论,主要讲了甲午年的第一次中日战争以及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唐德刚详细剖析了像“西安事变”“汪精卫投敌的前因后果”这些历史事件,引导读者去思考在两次中日战争中,咱们中国到底是赢了啥,又输了啥。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超级重要的转折点。要是没这事儿,中国近代史说不定就得重写,亚洲乃至全球的局势都会大变样。要想明白现在的世界是咋回事,得先搞懂历史的脉络。不过话说回来,“西安事变”到底咋回事儿,到现在也没个准儿。

张学良是西安事变的关键人物。蒋介石活着那会儿,这事儿碰都不能碰;等蒋介石去世了,张学良的软禁生涯也宣告结束,他心里就琢磨着要写一本自己讲的历史,结果机缘巧合下,他自己找上了唐德刚。

▲图中右侧是张学良,左侧则是唐德刚。

唐德刚写历史有个特点,就是爱根据那些经历过历史大事的人亲口讲述来写。虽说当年见过张学良的学者可能不止他一个,但张学良偏偏就特别信得过唐德刚,只乐意跟他聊过去的事儿。这样一来,唐德刚写历史书时,就能很自然地用上这些活生生的资料,把往事写得跟发生在眼前一样真实,军阀的形象也被他刻画得活灵活现。

唐德刚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众多人物都有独到而深刻的看法,张学良自然也在其中,但他对其他人物的剖析也同样精彩。

他描述自己的恩师胡适,就像张鸣提到的那样,“吸引人的是那些注释。里头既有阐释,也有评价,内容丰富,精彩绝伦。”在史学圈子里,甚至还流行起一个说法:“读胡适前,不妨先看看德刚的注解。”

他描述李宗仁时说:“老李有时说话没遮拦,要是直接写下来,非得让人笑掉大牙不可。”因此,李敖感慨道:“多亏了李宗仁身旁有位高手给他把关帮忙,这才有了《李宗仁回忆录》这样的好书。”这本书,那可是能藏在名山传之久远的佳作。

史学圈子里,唐德刚的写作风格那叫一个特别,文字半古半今,既严肃又幽默,读起来特别有意思。他写历史,特别注重那些小细节,从不因为对方是大人物就藏着掖着,历史人物和事件经他一写,都变得活灵活现。他的文笔很轻松,有时候开玩笑,有时候又认真批评,就像是在聊天一样,把历史资料娓娓道来,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一部历史作品要想流传千古,不光得讲述得精彩动人,还得蕴含深刻的历史思考。他提出的“历史三峡”观点,还有书中穿插的那些历史评论,就像梁文道评价的那样,它们起到了指引方向的作用,给被迷雾笼罩的历史道路勾勒出大致的样貌。

所以,唐德刚先生的那本讲述民国的书,曾经卖到断货,也被盗版过,出版过程还挺不容易的。

余英时在怀念他的老师钱穆时,说钱穆老先生“一辈子都在为老家呼唤灵魂”。唐德刚对于老家的感情,可能没那么热烈,但也想给“过往的岁月”呼唤一下灵魂。

0 阅读: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