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还记不记得老登头任上,被波音公司送上天的两个“倒霉蛋”宇航员,被困国际空间站整整九个月,如今总统都换了,可算是能回家了!
不少网友通过直播看到了美国飞船着陆时的样子,说起来和咱们的神舟飞船着陆过程其实没啥区别,但不同寻常的是,咱们的神舟飞船着陆时会冒出剧烈火光,可是美国飞船就不会有这种情况,难不成真如有些网友所说:咱们的航天技术发展了这么多年还是不如美国?

2024年6月5日,美国美国波音公司首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发射了一艘“星际客机”飞船,搭载了2名美国宇航员苏尼塔·威廉姆斯和布奇·威尔莫尔,前往国际空间站。
结果上去以后就尴尬了,因为按照最初的计划,这艘飞船在国际空间站停靠几天后就会返回地球,结果因为波音公司飞船质量不过关出了意外,上去以后就下不来了,只能被迫无限期停留。

根据当时美媒的报道,事故原因是因为飞船与空间站对接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导致推进器出现了氦气泄露问题,因此在工程师完成检测并分析出具体原因前,他们二人只能被迫待在太空了。
按理说出了这么重要的事,波音和NASA应该全力以赴吧,然而并不是,要知道,在电影里美国可是完成了“火星救援”的伟大成就,然而到了现实里却是嘴炮满天飞就是不见行动。面对质疑一再强调“没有被困”,然而当被问到何时组织救援时却顾左右而言他。


要知道,美国可是迄今为止唯一完成载人登月成就的国家,结果几十年过去美国的航天技术怎么感觉是越来越拉垮了?
说起来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产业空心化,因为这个原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说车载斗量。当时波音公司飞船升空前就因为氦气泄露和氧气阀出故障而两度推迟发射时间,结果上去之后果然不出所料的出了意外。载人航天都执行的如此草率,很难想象美国每年花那么多钱都干了什么。

以咱们的神舟飞船返程举例,大概分为了三个阶段:分离下坠和着陆。首先搭载宇航员的返回舱段在进入大气层前会和航天器分离;利用地球引力冲破大气层返回地面;接近地面时减速着陆。
目前世界上载人飞船返程基本都遵循这个流程,而在这三个过程中,最后一步的着陆则是重中之重。因为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后因为引力作用会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在这个速度下,返回舱和大气剧烈摩擦会导致外部温度急剧上升到1000多℃。

而随着返回舱高度不断下降,空气热效应也会逐渐消退,大约达到地面十公里高度后,就进入了最后的减速收尾阶段,这时才是真正考验时刻,而这也是咱们前文提到的,中美返回舱着陆出现差异的地方。
首先说说咱们的神舟,我们采用的是降落伞加反作用力推进器双管齐下的着陆方式,首先在接近地面大约10公里的高度,神舟返回舱上一个面积多达1200平方米的巨大降落伞会展开进行第一阶段的减速,但即便是这么大的降落伞,也只能将速度降低到大约8米每秒。

这个速度差不多相当于普通人百米冲刺的速度,虽然不算很快但对于经历了长时间太空飞行的航天员来说冲击力还是比较大的,依然存在一定风险,那么想要保证航天器稳稳着陆,也就意味着需要进行二次减速。
咱们的神舟飞船采用的方式是在飞船底部安装四台反推力小型发动机,在伞降过程中,底部的隔热防护层会率先脱离,快即将近地面的时候四台发动机同时发力,通过精准的推力计算,可以让返回舱着陆前的速度达到1米每秒,从而确保返回舱能够安全着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咱们的返回舱才会在着陆时爆发出巨大火光、浓烟滚滚。

而美国的返回舱过程也是大致如此,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返回舱没有反推力发动机,而是选择了直接降落在海面上,利用水面的缓冲保护返回舱自然也就不需要什么反推发动机了,那么同理也不会出现火光四射的情况。
所以说,中美返回舱差异只不过是因为着陆点不同而做出的改变罢了,而且很明显咱们使用反推发动机技术难度会更复杂,至于关于中美航天技术究竟谁更发达。

咱们作为“门外汉”也只能通过现有条件去做判断,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佬始终在走下坡路,而我们的航天技术却是在不断地勇攀高峰。或许我们现在在某些关键技术上超越了美国或者不如美国,但那都不重要,相信咱们中国的航天人一定会不辱使命,因为我们的目标始终不是和谁比,更不是为了超越美国这么肤浅,我们的目标始终是——星辰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