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老干部致信中央:解放军已评出36位军事家,但还漏了一人

观点视频 2022-12-20 15:14:56

解放军历史上共评出过36位军事家,“军事家”这一称谓有着严格的标准,并需经过中央审定。

盛世修史,上世纪80年代中央军委提出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作为一本权威出版物必须要对涉及的人物和事情进行客观、慎重地评价。

1988年10月,经过长时间的论证,中央军委最终确定在《军事卷》条目中冠以“军事家”评语的仅限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33人。该书于1989年正式出版,1994年8月又增补了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等3人。

1996年4月,原对外贸易部部长、中顾委委员李强写信给中央。信中提出建议:现已评出36位军事家,但还漏了一人。

李强认为应该被评为“军事家”的人物便是彭干臣,上世纪20年代他曾是周恩来的得力助手,参与过北伐、上海工人第三次工人起义、南昌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

但提起彭干臣仅有少数元老人物能说上一些片段,很难描述其全貌。很长一段时间,官方的权威历史书籍中也难觅其踪影。彭干臣成了一个被历史湮没了的人物。

彭干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最终能否被评为“军事家”?

战友称他为“铁军中的铁将”

彭干臣于1899年出生于安徽英山县(现属湖北),就读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接触到进步思想,组织学生参加过驱逐军阀的“6.2”运动和1923年反对曹锟贿选总统的示威游行,成为学生领袖。

安庆成立党组织后,彭干臣被选举为一师党支部书记。

1924年,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彭干臣考入黄埔一期。当时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设立了黄埔支部,彭干臣、陈赓等人都是支部成员,也是军校主要革命活动分子。

从军校毕业以后,彭干臣被分配到教导团一营一连担任连代表,陈赓则是该连连长。1925年初,周恩来率领教导团东征陈炯明叛军,彭干臣和陈赓在作战中机智而英勇。

攻打五华县城时,彭干臣和陈赓借着夜色掩护将城门边巡逻的一个哨兵俘虏,并迫使他以回城取弹药为借口骗开城门,随后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入城内。

冲在最前面的彭干臣突然觉得右手小指一阵钻心地痛,低头一看鲜血直流,原来是敌人的子弹将他的小拇指截断。彭干臣在简单包扎后,又大吼着“冲啊”,往前冲去。

在彭干臣的带动下,战士们奋勇拼杀,很快就结束了战斗。战后,有人为他失去一根手指而感到惋惜,彭干臣却不以为然地说:

革命诚艰巨,断指不足惜。留得头颅在,可为党效力。

在东征作战中,彭干臣立下战功,但由于他是军校中的左派骨干,遭到老蒋的排挤。老蒋竟以“临阵退却”为借口,将彭干臣等人撤职。经周恩来据理力争,这一处分才被取消。

为了保护骨干分子,培养军事人才,组织选派彭干臣等人赴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北伐开始后,国内急需军事人才,彭干臣才奉命回到国内,被分配到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担任作战参谋。

北伐战争中,广西的第7军和广东的第4军是公认最能打的部队,分别获得了“钢军”和“铁军”的称号。叶挺独立团是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部队,攻无不克,堪称铁军中的铁军。

在贺胜桥一役中,彭干臣主动请缨,带领一支由共产党员组成奋勇队(即敢死队),带头冲锋。他们出其不意地攻占敌军指挥机构所在印头山,并乘胜捣毁敌军三道防线,率先打进贺胜桥。

北伐军士兵

随后北伐军进逼武昌城下,又是彭干臣组织爬城敢死队,在通湘门附近成功爬上城墙,为大军攻入武昌城打开通道。作战中彭干臣腰部受伤,仍坚持指挥,战友们称赞他为“铁军中铁将”。

在上海,为配合北伐军进攻,周恩来等人正在筹备工人武装起义。当时占据上海的军阀直鲁联军有3000多士兵和2000多警察,但工人纠察队才不到3000人,武器更是少得可怜,仅有150支枪,而且他们都没有战斗经验。

为此周恩来特地将彭干臣抽调到上海,要他负责训练工作纠察队。起义爆发时,彭干臣指挥工人攻打工淞沪警察厅等重要目标。

经过彭干臣训练后的纠察队员无比勇猛,靠缴获敌人的武器武装自己,仅用5个小时便完成了战斗任务。随后,他们又赶往军阀兵力较强的闸北区增援,为起义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北伐军进入上海后,老蒋便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公开叛变革命。当时的上海满城腥风血雨,周恩来、彭干臣等人都成了重点搜捕对象。

周恩来隐蔽在地下党员孙津川家中,直到5月中旬彭干臣才通过孙母与他接上联系。最终在彭干臣等人护送下,周恩来登上英国轮船前往武汉。

那是大革命最黑暗的时刻,在老蒋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不久,汪精卫主导的武汉国民政府也发动七一五政变,共产党人再一次面临残酷镇压,被迫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上海工人纠察队

周恩来的得力助手

大革命失败后,彭干臣曾短暂返回英山老家开展农民运动。在得知周恩来等人策划南昌起义后,他毫不犹豫冒险赶赴南昌。起义当天,彭干臣指挥部队迅速占领了公安局,次日被任命为南昌市公安局长,他也是建立革命政权后的首个公安局长。

南昌起义后,国军调集重兵反扑,由于强弱悬殊,起义部队决定南下广东。到达潮州、汕头一带时,周恩来将海陆丰农民赤卫队改编为十五军,军长是刘伯承,彭干臣担任第一师师长。

南昌起义是人民军队诞生的标志,担任师长的彭干臣已经属于高级指挥官。当年陈毅担任团指导员、陈赓还是营长、林彪仅仅是连长……开国中将郭化若当年还是彭干臣手下的营长,解放后几十年他仍然对彭干臣记忆犹新,他在回忆文章中说:

比我年龄稍大一些,瘦长身材,可能比我还高一些,慈善可亲……彭干臣给我良好的印象

遗憾的是,起义部队最终在潮汕地区被打散,仅有朱德、陈毅等人率领的少数后卫部队辗转上了井冈山。

南昌起义失败后,彭干臣辗转到达上海再次与周恩来接上关系,巧合的是在南昌起义中受伤的陈赓也前往上海治疗,三人再次聚首。此后他们两人都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秘密工作,成为周恩来的得力助手。

南昌起义部队(剧照)

1929年初,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下井冈山,在赣南、闽西一带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随着根据地日渐扩大,需要更多的军事人才。春夏之交,已经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任的周恩来决定创办军政干部训练班,为红军培养军政干部。

训练班的日常工作由彭干臣负责,他找了两处房子,挂出“蜂蜜经理处”的招牌,伪装成卖蜂蜜的老板,实际上这两个地点都是培训班举办地。

彭干臣的妻子江鲜云则负责警戒和交通,她常常抱着女儿站在门口假装在带孩子,实际是在观察敌情,发现情况后会立即通知参加培训的人员从后门离开。

那时周恩来与彭干臣接触频繁,为掩护身份他经常带着邓颖超伪装成到彭家串门的亲戚。周恩来等人在屋内开会时,邓颖超与江鲜云则在门外警戒。她们常在一起闲聊,从革命理想谈到自己的丈夫,两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培训班举办了三期,为红军培养了大量干部,许光达、王首道、蔡申熙等人都参加过培训。由于彭干臣组织严密,在白色恐怖笼罩的险恶环境下,培训班未出任何纰漏。

后来,彭干臣还担任过满洲省委书记、顺直省委军委书记等职务。

1931年4月,中央特科负责人之一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后叛变,并供出了中央驻上海秘密机关地址及主要领导人名单。幸好潜伏在中统的红色特工钱壮飞获知情报提前报告中央。

周恩来连夜组织中央机关大转移,在这样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彭干臣仍坚持在上海工作。一直到1932年初,他才接到周恩来的命令,前往赣东北担任红十军参谋处长。

周恩来原本是希望彭干臣去鄂豫皖苏区担任红25军军长,但彭干臣认为那儿是他的家乡,由于中国人固有的传统观念,去那儿工作很难避开家族裙带关系。最终他去了赣东北,哪怕职务要低许多。

上海一处秘密联络点

周恩来始终牵挂着他

由于路途遥远充满凶险,加上儿子还不到一岁,不便长途跋涉,彭干臣只能把妻子留在上海。分别前,彭干臣抱着儿女亲了又亲,并留给妻子一支钢笔和一块怀表。

彭干臣离开一年多,渺无音讯,江鲜云常常握着那块怀表发呆,她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丈夫的消息,以至于整夜难以入眠。终于在1933年秋,她收到一封从江西寄来的信。

打开一看,果然是丈夫的笔迹,信中写的都是暗语,大概意思是:自己很好,让妻子不必担心,并嘱咐妻子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一定要把两个孩子抚养长大。

看完信件,江鲜云哭成了泪人。当时的上海仍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为避免节外生枝,她只能把信立即烧掉。然而,让她始料未及的是,这竟是丈夫最后一次来信,此后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

1934年10月,红7军团与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彭干臣跟随方志敏踏上北上抗日征程。但该部遭到国民党的围堵,损失很大。

次年初,红10军团在德兴县再次遭到国民党军伏击,被截成两段。粟裕、刘英率领的先头部队突破敌军封锁,返回了闽浙赣苏区。主力则被敌军20多个团的兵力围困在怀玉山地区。

经过七昼夜的英勇战斗,红十军团寡不敌众,战至弹尽粮绝,仅有少数人突出重围。彭干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6岁。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军团长刘畴西等人也被敌军抓捕后杀害。

彭干臣烈士铜像

解放后,提起彭干臣许多元老级人物都知道这个人,但却没一个人能说得清他的具体去向。解放后编写的许多历史资料中,对彭干臣的事迹大多也是一笔带过。这其实跟彭干臣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

其一,从履职情况来看,彭干臣调动频繁,每个地方工作的时间并不长,许多战友都只了解到他一个片段,很难叙述全貌。

其二,彭干臣长期从事隐蔽工作,使用过大量化名,许多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名,这也导致相关经历无从查证。

其三,革命初期,干部牺牲较大。尤其是彭干臣所在的红十军团主力,仅有少部分人突围,了解彭干臣牺牲真相的人极少。

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了一些误传,使彭干臣的去向出现了多种说法,也让革命早期非常重要的人物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抗战爆发后,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周恩来曾派人去上海找彭干臣的妻儿,但并没有找到。

原来上海形势恶化以后,江鲜云带着儿女回到老家。抗战爆发后,她们被当地地下组织送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组织给江鲜云安排了工作,子女也被安排入学。

只是由于当年通讯落后,相距咫尺却远在天边。周恩来未能找到彭干臣的亲属,内心却始终牵挂着他们。解放初,他写信给英山籍革命烈士郭德昭的父亲,信中还提到彭干臣。

此信被转给英山县委办理,他们专门抽出人员找到彭干臣亲属被妥善安置的信息。只是后面这段周恩来并不知情,以后还通过多个渠道寻找过江鲜云,都没有结果。

江鲜云带着子女随新四军辗转到山东,解放后曾在山东一家煤炭厂工作。直到1953年,已经22岁的彭伟光写信给邓颖超询问父亲下落,他们才恢复联系。

当时邓颖超也并不知道彭干臣牺牲的具体情况,在回信时说:“等陈赓进京开会时问一问他是否知道情况。”陈赓特地写信给彭伟光告知彭干臣在赣东北形势恶化后牺牲。

1956年,彭伟光到北京学习,陈赓特意将他接到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家中。周恩来看到他,上下打量了一番后对邓颖超说:“你看,他的模样、腔调和动作都像他爸爸。”

邓颖超也深情地对彭伟光说:“抗战初期,我们曾打听过你们的消息,但没有结果。今天终于见到你,我们非常高兴。这样我们就对战友有交代了。”

后来,江鲜云到北京看望儿子。邓颖超得知消息后,专门将她接到家中叙旧。时隔多年,周总理夫妇仍然没有忘记一起战斗过的同志,他们热情地招待了江鲜云母子,这让江鲜云无比感动。

解放后的周总理

尾声:

直到见到了周总理夫妇后,彭伟光也仅知道父亲牺牲了,但并不知道他是怎样牺牲的。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大家都忙于社会主义建设,加上后来进入动荡岁月,使调查彭干臣牺牲情况一事被长时间搁置。

早年的革命干部已经逐渐老去,历史需要记录他们光辉历程。但彭干臣作为革命早期的重要人物,却始终在迷雾之中。

1983年夏,彭干臣留苏时的同学、时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刘鼎找到彭伟光。他认为应该乘许多老干部仍健在,查明真相,给历史一个负责任的交代。他希望彭伟光能抽出精力,重新调查彭干臣牺牲情况的调查。

在刘鼎的鼓励下,开始了艰难的调查历程。彭伟光既无红头文件,也无经费,自然是举步维艰。但为了弄清父亲牺牲的情况,他不放过一丝蛛丝马迹,曾5次到南昌,46次进京,查阅了无数档案,走访了许多父亲生前的战友。

最终,在一些老干部的帮助下,彭伟光还原了父亲的革命历程,并将之形成材料上报有关部门。经过党史部门权威考证,上世纪90年代初,彭干臣被增补进了重大权威历史书籍当中。

1996年,彭干臣被确认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中央专门发文要求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陈列彭干臣的永久性展览内容。这个称呼是非常准确的,彭干臣未能被评为“军事家”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工作调动频繁,从事军事工作的时间较短,仅是在南昌起义后短暂担任过师长,之后并没有担任军事主官的经历。

其二,牺牲时间较早,没有完全发挥才干的机会,未能建立耀眼的功绩。

虽然未能被评为“军事家”,但烈士的事迹终于被从迷雾中挖掘出来,这也是对他和家人最大的慰藉。

1 阅读:516

观点视频

简介:笑看天下风云,做具影响力的泛资讯、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