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中的周恩来》这张经典照片,竟然是外媒记者偷拍的。

易逸尘阿 2025-03-20 10:21:49

《周恩来沉思瞬间》,是一幅由意大利摄影师焦尔焦·洛蒂于1973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捕捉的画面。照片中的周恩来身体略为倾斜,面容严肃,双眼深邃,眉头轻轻皱起,展现出强大的气场、坚定的决心与充分的自信。这幅作品成为了展现周恩来晚年风貌的经典之作,广受全球赞誉。

1973年,意大利官方将该摄影作品的原始版本,尺寸为长69厘米、宽53厘米,作为礼物赠予周恩来,这份礼物随后被妥善保存在国际友谊博物馆内。

1974年,这部作品荣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全球视野奖”。其获奖依据在于:该照片生动展现了以为卓越政治领袖的形象,其光线运用与画面布局独具匠心,有效凸显了人物的内在特质。

《周恩来沉思瞬间》摄影作品背后的经历同样令人动容。这张照片捕捉了周恩来沉思的瞬间,其拍摄背后的故事充满了深情。当时,摄影师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珍贵画面,定格了周恩来深邃的眼神与沉思的神态。这一场景并非刻意摆拍,而是在一个平凡却意义深远的时刻被永久记录。拍摄时,周恩来或许正沉浸在对国家大事的深思中,他的专注与忧虑跃然于照片之上。摄影师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瞬间,迅速按下快门,将这份深沉的情感永远镌刻在了底片上。这张照片不仅展现了周恩来的个人魅力,更反映了他作为一位伟大领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动人的瞬间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摄影师的敏锐与敬业,以及周恩来的深沉与专注,共同成就了这张感人至深的摄影作品。

1973年,意大利《时代》杂志的记者乔治·罗迪随同外交部长朱利奥·梅迪奇带领的代表团访问中国,这是他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中国驻意大利大使为代表团举办了欢迎晚宴,在宴会上,大使告知罗迪:周恩来总理将于当晚会见意大利代表团,但强调在会见期间,未经许可不得拍照,罗迪对此表示了理解并接受。

那个夜晚,人民大会堂内举行了一场会见,期间周总理接待了意大利代表团。在此期间,洛蒂始终保持沉默,暗中思考着捕捉这位传奇人物影像的最佳时机。待周总理与意大利代表团的成员一一握手道别,他们陆续离开会见室后,洛蒂最终走上前来。他向总理用法语表达道:“总理先生,我必须坦白,我之前曾承诺不会为您拍照,但我改变了主意,觉得这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或许以后我再也没有如此好运能为您拍照了,因此,能否请您允许我为您拍摄一张照片?”

周总理表示了赞同,确实如此,洛蒂观察到客厅的光线分布后,引导周总理坐在了一张红色的沙发上。沙发旁的小桌上摆放着一只青花瓷茶杯,杯上还盖着盖子。待周总理安稳坐下,洛蒂迅速捕捉了这个画面,但他很快发现,不论是拍摄角度还是总理的坐姿,都不太完美。恰在此时,周总理的秘书从大厅门口呼唤总理,似乎有要事相告。周总理的上半身轻轻向左倾斜,目光转向秘书。洛蒂瞅准了这个时机,再次按下了相机的快门。

洛蒂的举动吸引了人民大会堂工作人员的注意,作为资深新闻从业者的他,迅速察觉到了这一点。离开会见室后,他开始思考如何保存下这张意义非凡的照片。他主动找到了意大利《晚邮报》的一位记者,并与他一同坐在桌旁交谈。交谈间,他留意到警卫正在搜寻他的踪迹,于是迅速将相机藏于桌下,抽出已拍摄的底片藏进口袋,并换上了新胶卷,假装拍摄了两张照片。不久,警卫人员礼貌地走到他面前询问:“请问,您是洛蒂先生吗?”洛蒂确认了身份后,警卫人员指出他在未获许可的情况下拍摄了周总理的照片,并要求他交出胶卷。洛蒂早已有所准备,他尝试用各种理由说服警卫,但对方坚持要求。最终,洛蒂做出一副不情愿的样子,将胶卷从相机中取出,当场让胶卷曝光,交给了警卫人员。

洛蒂之后阐述了个中缘由:若我未采取此举,他们冲洗后必将发现那仅是一卷空白胶片,届时定会再次向我追讨。

每当提及那段经历,他总是满怀激情,眼神闪烁,难掩自豪之情。面对询问这幅照片意图展现周恩来总理何种精神面貌的问题,洛蒂回答道:周恩来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他身上具备一种独特的气质,这便是绅士风范,而我正是希望通过这幅作品来呈现这种气质。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