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道德经》的作者不是老子,而是老子的弟子环渊!

问道化鸣 2025-04-30 04:40:43

郭沫若先生是大学问家,他的论文《老聃·关尹·环渊》曾经影响很大,郭老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老子》的作者不是老子,而是老子的弟子环渊。

他的重要依据是司马迁的《史记.孟荀列传》,因为孟子、荀子都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担任“稷下先生”,所以涉及到其他稷下学者:

“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

“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

而“上下篇”正是《道德经》的另一名称,即“道篇”和“德篇”。

上文提到环渊有“上下篇”,而在《老庄申韩列传》同样也有“上下篇”:

司马迁在《老庄申韩列传》中写道:“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问题是:司马迁两次提到“上下篇”,一次是春秋末期的老子所写,一次是战国时期的环渊所写,二人相隔至少近200年。

两者看起来根本没有关系。但郭老说,有联系:

老子虽然写了《上下篇》,但“环渊著上下篇是史实,而老子为关尹著上下篇之说是讹传,但讹传亦多少有其根据,所根据者即是环渊著上下篇的那个史实。现存老子《道德经》是环渊所著录,由史实与讹传两方都算得到了它的证明。”

因此,郭老说:“环渊别号为关尹,汉人望文生训,便说为“关令尹”。

然后,郭老展开论证。

我们不免再问:稷下学宫以“黄老道学”为主导,很显然在战国中期,因老子思想和齐国道法思想的包容性,故为诸子所推重,不然,哪有号召力,诸侯国的各家学者谁愿意来此教书或学习?百家争鸣的策源地又怎能形成?

庄子生活在稷下学宫创办的时期,他的作品里到处引用老子原文,还写到老子的弟子杨朱与墨子辩论的事,孟子感叹道:“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则归于墨”,老子弟子杨朱尚且如此赫赫有名,能说老子之学仅仅是一个传说吗?

而郭老给出的答案很简单:

“一、老子上下篇乃环渊所录老聃之遗训,唯文经润色,多有失真之处,考古者须得加甄别。二、环渊即关尹、它嚣,因音变与字误而成为数人。”

我们禁不住还想提问:关尹喜是老子时期人,怎么就跟战国时期的环渊、它嚣成了同一个人?

当然,这些问题,郭老都有论证,他说:老子是战国人,证据在《庄子·天下》里,庄子对人物的排序是:

“墨翟、禽滑厘、宋鉼、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惠施、公孙龙……都是战国时人,而年代亦显有次第。”

郭老认为,庄子是按照人物的年代“次第”排列的,老子在尹喜之后、庄子之前。

按照郭老这一说法,荀子的《非十二子》的人物:它嚣、魏牟、陈仲、史鱼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也应该按照郭老的“年代”重新排定,将邓析放在第一位。

郭老的论证实在让我们看不透他的逻辑,他在前面说:

“孔子曾以老子为师,除上述《庄子》及《吕氏春秋》之外,在儒家典籍中已是自行承认的……”

“足见孔子以及其弟子们并不以孔子师事老聃为耻辱,我们用不着采取后儒的狭隘的门户之见,要把老子的存在来抹杀。其实老子做孔子的先生是毫无媿色的,而老子有过孔子那样的一个弟子在秦汉以前也并不见得怎样的光荣。”

然而郭老笔锋一转,又以《庄子》中人物出现的先后为据,证明老子是战国时期人,而且晚于墨子、慎到等人,仅仅早于庄周。既然是孔子的老师,为何在这里又晚于战国诸子?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庄子》中出现的老子,有二十多次直接与孔子有关,比如孔子问道、孔子要保存书籍,孔子回答弟子问中提到“老聃”,等等,故事可以编造,场景可以置换,但人物不是编造的,思想不是编造的。

何况,在环渊之前早就盛行黄老之学,不然,齐桓公田午为何要以黄老之学作为教学主导,而吸引到了环渊这些老子后学呢?这也是汉代人编造的吗?

读了几遍,终于理出一点门道:原来郭老的做法,就像胡适反驳冯友兰、钱穆、顾颉刚等人的“老子晚于庄子”时所说“丐词”,即“预期理由”,先立论,后论述。

于是:老聃就是关尹,关尹就是环渊。有这样的立论,就可以质疑历史和文献,重新“安排”历史脉络和人物关系。

如果郭老能见到抄写于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楚墓郭店简的出土,会作何感想?也会认为楚简《老子》也是战国时期的环渊所著吗?



0 阅读:36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