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教授讲国学,如同讲家长里短故事,本文以他解读的“希言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为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希言自然
“自然”是老子的重要命题,是没有外部力量强行干预下的自然而然,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和谐的秩序,其表意与“多言数穷”的强力干涉相反,即“希言”合道。
“言”是借喻, 是“无为”“无事”不干涉的意思,是谁“无为”不干涉?不干涉谁?按照文意应该是大道不干涉万物,万物才会自然而然。
落实在圣人之治上,就是圣人“能辅百姓之自然”,百姓才能自由发展(自化),自主创造,实现“无不为”的价值创造(自富、自正、自朴)。
至于其他行业的理解与应用,随你发挥。但不可脱离上述基本思想。

但郭教授把《道德经》的最高价值“自然”理解为“天地万物大自然”,把“希言自然”理解为“大自然不说话”,并认为这就是佛法的“法尔如是”,意在告诉我们:要学习自然界的智慧,领会它的道理。
郭继承教授喜欢在儒释道三家来回穿梭,所以“希言自然”就是佛陀说的“万 法无 常”,无 常就是《易经》的变易,这也是孔夫子的感慨:逝者如斯夫。
至于“希言自然”是否能用“万 法无 常”、“变易”、“逝者如斯”来解释,朋友们自己判断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四大的关系是逐级转相法的,“法”,法则,以……为法。人顺应地的自然属性,地顺应天,天顺应道,道顺遂物性,随方就圆,顺应万物的自然属性。
郭教授的理解是这样的:人的行为要向大地学习厚德载物;大地要向宇宙学习,天行健,自强不息;整个宇宙要向道学习;而大道的状态则是自然而然”,人不要去干涉它。
他把“希言自然”的“自然”理解为“大自然”,在这里又把“自然”理解为“自然而然”。但“自然”是《道德经》的最高价值,为何会有不同的解释?人不要去干涉大道?
芸芸万物,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四大”之间是相互适应的关系,如同把水装进容器里,水随方就圆,根本不存在向容器学些什么品质的问题。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这是两句相对应的话题,“学”对“道”,“益”对“损”。因此,这个“学”并非泛指一切学问知识和技术,而是与“道”相对的礼乐刑政之学,权谋机诈之术,即“学不学”中的“不学”,是有所指的。
所谓“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说的是一回事,就是“为道者”不为“俗学”。
上述那些圣智、仁义、巧利和“学”,都是与“为道”相悖的世俗之学,故要“绝弃”之。河上公的解释最为恰切:“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益多。”
如果把“学”泛化为一切知识技能,则会给老子戴上一顶“愚民”的帽子。
郭继承是这么理解的:《道德经》的全部秘密就在48章中,人生有加法也有减法,学习知识技术,学习单词这些加法;净化“心灵”,排除干扰就是减法。“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之道什么时候做加法,什么时候做减法,这才是大智慧。
他通过讲述他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帮助读者加深对“为学”“为道”的理解,又以爱因斯坦为例说:他攀登一辈子,快到山顶时抬头一看,佛在那里哈哈大笑,爱因斯坦领悟了:原来佛 教才是这世间最顶级的智慧。
关于爱因斯坦对佛的评价,有好事者做了大量考证,说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爱因斯坦档案馆里,记录了爱因斯坦生平的所有重要信息,但是没有相关他对佛 的评价问题。

本人会经常引用科学巨匠、思想家对老子和《道德经》的评价,但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评价一直没找到确切出处,所以至今也不敢引用,因为严谨、负责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尼 姑的称谓来历
按郭继承的说法,隋文帝杨坚是被一位女出家众抚养长大的。他登极后,为了报答这位恩人,便制定了一个规矩:所有女出家众的名字后面都要加上一个“姑”字。
“尼 姑”一词源于杨坚,这倒是很新鲜。
“尼”是梵文“比丘尼”的简称,是梵语的音译词,是指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出家女子,在中国,西晋就有比丘尼的记载,“姑”,是对女性的统称,并不限于长辈,比如:姑娘,可称小女孩,也可称女儿,民间也用于对出家修行女性的称呼。

记载杨坚跟尼 姑相关的有《隋书》,《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和《隋祖起居注》等,杨坚禅位前是北周大臣,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兴,北魏、北周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王公贵族都有“家寺”。
由此可见,杨坚家里有男女僧人是很正常的事。
关于杨坚与比丘尼关系的说法千奇百样,这样的说法反复出现在唐人编纂的各种佛教典籍里,典籍不同,说法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少不了佛光瑞象的穿凿附会之言,“紫气充庭”的“龙兴”谶纬之说。
如果说杨坚是尼 姑养大的,那说明杨家对于杨坚的成长没有影响。但杨坚家世显赫,幼入太学,年十四为京兆尹属官,15岁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16岁迁骠骑大将军 ,若说是尼 姑把他养大,实难服众。
三个关键词,是孔子所有文化的秘密所在
郭继承说:三个关键词就是“学、习、时”,“掌握了这三个关键词,就掌握了基本的核心秘密了……这是极大的智慧……掌握了这三个字,人生的整个智 慧瞬间赋 能。”“學的繁体字是一双手掐着,中间是两个‘叉’,那是《易经》的‘爻’,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核心秘密都在那里了。”
但殷商时期就有个“学”字,西周师嫠簋铭文“师嫠,在昔先王小学,女敏可吏”,按照周制,八岁入小学。你叫他如何体悟人生宇宙真理?
啥叫“习”,他说“习”是实战,是落实,是实践。“时”,就是在落实的时候,一定要看时节因y。就像老师批评学生,你不把握好时节因 缘,他就不服气。他那个劲过去了,怎么说都没事。
他总结说:所以说朋友们:“学”是学好一个道理,“习”的时候一定要掌握一个“时”字。朋友们,你看看孔子的智慧有多大,你看看!
学生犯错误不及时制止他,还要等“时节因 缘”?

按照郭老师的理解,“学而时习之”应该是:学习知识得弄明白知识背后所隐含的人生宇宙真理,然后要选准机会,找对因 缘,努力实践它。
不再做分析,分析多了,恐于己不利。有话就放在留言里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