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县城西街的清晨总是飘着油茶香。54岁的谢某某蹲在自家小卖部门口剥着蒜头,塑料筐里还堆着没拆封的干香菇。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些来自四棵树乡政府仓库的山货,最终会把自己送进看守所。
事情要从2014年秋天说起。那天乡政府大院飘着桂花香,谢某某穿着特意熨烫过的灰夹克,腋下夹着个鼓鼓的牛皮纸袋。他拦住正要下乡的办公室主任老张,压低声音说:"张主任,王书记让我捎点东西。"说话时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画了个圈——这是本地官场暗示"领导指示"的惯用手势。
老张的眉头跳了跳。他认得眼前这人总在县委大院附近转悠,却从没在领导身边见过。但听说新来的王书记是外地调任,保不齐真有远房亲戚。三天后,两辆装着"鲁山特产"的皮卡车开进谢家院子,车轮在泥地上轧出深深的辙印。"今年天旱,椴木菇产量少。"
2020年腊月,谢某某裹着军大衣再次出现在乡政府。值班室的小李看着这个鼻头冻得通红的男人,他正举着手机嚷嚷:"表舅说年礼要加量,你们看着办!"手机屏幕在冷空气里泛着蓝光,通话记录页面上确实有串"138"开头的号码——后来证实,那不过是谢某某用旧手机卡自导自演的"双簧戏"。
真正让骗局露馅的,是2025年那个飘雪的早晨。新任乡长到任后清查库房,发现账本上记着"领导特批"的货品去向成谜。当民警冲进谢家后院时,成堆的干木耳正在冬阳下晾晒,包装箱上的"四棵树乡政府"封条还完整如新。角落里,十九箱未拆封的香菇摞得整整齐齐,像座暗红色的宝塔。
庭审现场飘着淡淡的菌菇香。检察官当庭出示的证据里,有张泛黄的送货单格外醒目——2014年10月23日,谢某某歪歪扭扭签下的"王建国"三个字,与王书记的亲笔签名形成鲜明对比。旁听席上,几个乡干部低头摩挲着起球的袖口,他们为"领导亲戚"垫付的5700元货款,足够买下镇政府食堂半年的食用油。
这场持续十年的"身份游戏"最终在春日里画上句号。鲁山县法院门前的梧桐树正在抽新芽,而38箱山货的故事,成了当地人茶余饭后的新谈资。法官敲响法槌时特别提到:"冒充公职人员诈骗,损害的不仅是个人财产,更是政府公信力。"或许这个案例能提醒更多人:真正的"关系"从来不在那几箱山货里,而在遵纪守法的本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