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一则讲年金险的视频,标题就很吸睛:《保险代理人不会告诉你的行业真相:最坑的就是年金险,谁买谁亏》。
视频是一个戴着口罩的人讲的,不是保险从业者,他以爆料的口吻,控诉年金险有多坑:返本慢、收益低、身价少...和其他产品比起来就是垃圾。
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看,有人视其为砒霜毒药,有人则看作甜心蜜糖。倒也没必要争论到底谁对谁错,视角不同罢了。
今天我们聊聊年金险。这是一款比较复杂、最容易被人误解的保险产品。也只有那些懂得延迟满足的人,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香。

上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Walter Mischel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这项实验直到现在仍影响深远。
他招募了很多孩子用来研究,让研究人员把孩子带到单独的房间,房间内有张桌子,桌上有个碟子,碟子里放着一颗棉花糖。
研究人员告诉孩子:自己有事要离开,15分钟后回来。如果孩子没有吃掉棉花糖,就可以再得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如果吃掉了,则没有任何奖励。
等研究员离开,孩子们就开始痛苦了。美味的棉花糖就放在眼前,到底吃不吃呢?很多孩子受不了棉花糖的诱惑,直接就把糖吃了。
也有些孩子,苦苦的忍着,忍不住就碰一碰,捏一捏。有些孩子更聪明,不去看棉花糖,把头转向别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实验的结果很有意思:平均每3个孩子中,就有2个孩子等不及的吃掉了棉花糖。也就是说,只有1/3的孩子拿到了第二块棉花糖的奖励。
实验还没结束,14年后研究人员又找到了当年的那些孩子,他们发现:当年得到第二块棉花糖奖励的孩子,在集中注意力和推理能力上表现的都比别的孩子好,在压力情景中也不容易崩溃。
后来,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发现:自控力(也就是延迟享乐的能力),是决定一个人今后成就的关键因素。

想做到延迟满足真的很难。首先你得有这方面的认知,了解这个概念。其次你还要经受得起诱惑的考验,并拒绝身体给你发出的及时享乐信号。
很多年前,我在烟台电子厂打工。有位同事特别喜欢某品牌的手机,一直想换。那天正好我俩休假,我陪他坐车去市区专卖店看手机。
不巧的是,他看中的那个型号恰巧没货了,其他型号要么太贵,要么不好用。他不死心的问店员:刚才给我看的那个,我觉得挺好的,我要那个行不行?
店员说:不行,店里最少得留一个用于展示。你一个星期后再来,那时我们店里就有了。但同事不愿意,说:我加钱,最后一个卖给我吧。谈到最后,他加了300块钱,心满意足的把最后一个手机买走了。
我当时特别不理解:脑子有病吧,一个放在店里展示的手机,都被人摸旧了,还要加钱买,就不能等一个星期吗?我们每天工资才100块钱啊,这下三天工钱都丢进去了。
后来我才明白,这种行为和延迟满足完全相反,叫即时满足。其实很多人都是即时满足的,能做到延迟满足,放弃及时享乐的,真的很少。

最后说回年金险。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年金险垃圾?正是因为他们拥有的是延迟满足的产品,他们却有着即时满足的心态。
说好买年金险为了退休补充养老用,结果才交没几年,听别人说拿不回本金,就主动去退保。退的时候才发现,退保要损失这么多。——于是,年金险就变成了垃圾。
但我们仔细想想,如果我们想实现某个目标,却没有制度和惩罚机制来做鞭策和激励,其实是很难完成的。年金险就是一种帮你强制储蓄的机制。
通过定期定额的投入,为将来存下一笔与持续的现金流。牺牲当下一时的享受,换来的却是延迟的、长久的幸福。
你可以这样理解年金险:它也是一场棉花糖实验。若你愿意付出足够的耐心和时间,不这么快把它吃掉,那么将来你能收获第2颗、第3颗,更多的棉花糖,甚至够你吃一辈子。
所以,年金险并不是垃圾。只有懂得延迟满足的人,才能得到专属的奖励。而得到年金险专属奖励的人,未来收获的又何止是满足?
今日话题
你怎么看年金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