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是人生的自白,有参考价值,评鲁奖诗人韩东诗歌《这些年》

迎蕾格命 2025-04-29 21:30:43

格命草评诗

第573首

原诗

这些年

文/韩东

这些年,我过得不错

只是爱,不再恋爱

只是睡,不再和女人睡

只是写,不再诗歌

我经常骂人,但不翻脸

经常在南京,偶尔也去

外地走走

我仍然活着,但不想长寿

这些年,我缺钱,但不想挣钱

缺觉,但不吃安定

缺肉,但不吃鸡腿

头秃了,那就让它秃着吧

牙蛀空了,就让它空着吧

剩下的已经够用

胡子白了,下面的胡子也白了

眉毛长了,鼻毛也长了

这些年,我去过一次上海

但不觉得上海的变化很大

去过一次草原,也不觉得

天人合一

我读书,只读一本,但读了七遍

听音乐,只听一张CD,每天都听

字和词不再折磨我

我也不再折磨语言

这些年,一个朋友死了

但我觉得他仍然活着

一个朋友已迈入不朽

那就拜拜,就此别过

我仍然是韩东,人称老韩

老韩身体健康,每周爬山

既不极目远眺,也不野合

就这么从半山腰下来了

赏析

今天分享的是鲁奖诗人韩东的诗《这些年》,这首诗如同诗人的自白诗,反映了诗人的人生状态和生活态度。诗人通过自身的某些变化,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生命进程,这样的诗读起来是非常有新鲜感、有意思的。从诗人的人生过程,我们会不自觉向内看,这也是人生意义的一部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能做更好的自己。正如这首诗,诗人通过这些年的变化,坦然地面对自我的改变,进而发现了一个更好的自己,这是一种幸福。

先看第一节,诗人开始便说“这些年,我过得不错”,这是对自我的肯定,也是内心满足的表现。接着,诗人用三个“只是……不再……”定义了生活的关键部分,即爱、睡、写,这或许是诗人生活的主旋律。然后,诗人写到与外界的关系,比如骂人不翻脸,经常在南京但也去外地,仍然活着却不想长寿,这些书写,反映了诗人的个性特征,仿佛过得很随意一样。

再看第二节,这一节,诗人将重点放在生活和身体变化上。缺钱但不想挣钱,或许诗人感受到生命的满足,不再刻意地去追求金钱,正如诗人缺觉缺肉,但不刻意满足自已一样。以及下文写到头秃和蛀牙,也显得很坦然,这句“剩下的已经够用”,这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这节最后,写到毛发的长和白,这是人体生长规律的反映,诗人一样坦然接受,并没有表现出异样的情绪。诗人只陈述事实,仿佛不带任何情绪,这就是允许一切发生的状态,这就是从根本上解放自已。

接着第三节,诗人同样列举了几例,对上海的认识,对草原的认识,读书、听音乐,这些同样遵循的是规律和内心。诗人不觉得上海变化大,或许是对城市内核本质的认识。认为草原并不会让人感觉天人合一,这更是一种不被同化的态度。至于读书与音乐,这是遵从内心的需要的反映。最后两句“字和词不再折磨我/我也不再折磨语言”,这好像在说诗人和语言和解了一样,互不折磨,意味着彼此接受,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最后一节,诗人将重点放到了对生命的体验上。一个朋友的死,诗人认为他还活着,或许生前对诗人影响大,所人人还活在心里。而对于另一个年迈的朋友,则是就此别过,这或许是对关系亲疏的一种体现。诗人依然遵从内心。最后,诗人打趣的介绍自己,从称呼到爬山的过程,可以看出诗人的状态非常好,这就是一种身心灵的统一。

诗人通过一首诗,总结这些年的变化,并且能够坦然地接受变化,这是诗人真实地表现,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健康的。有人说,不纠结就是好人生,我看诗人就是好人生的体现。从诗人列举的各个事件中,作为读者的我们应该能感悟到一些人生智慧和生存哲学。当然,每个个体都有差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诗人也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从这首,我们应该学习和思考的点是非常清晰的。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诗人简介

韩东,1961年5月19日,著名诗人、作家、导演,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历任西安陕西财经学院教师,南京审计学院教师,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写作者,受聘于广东省作家协会为合同制作家,后转聘于深圳尼克艺术公司,为职业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执导电影《在码头》,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竞赛单元。

格命草

格命草,自称诗者,读睡诗社创办人,《读睡诗选》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主编出版诗集《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目前选评经典诗歌,名人名诗500余首,《格命草诗评(一)(二)(三)(四)(五)》已完成,诗评系列丛书正在持续创作中。

0 阅读:3

迎蕾格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