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业并购多发生在调整期,以整合产能和渠道为主。当前,行业正面临产能过剩、竞争加剧、需求疲软等问题,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大,这似乎正是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资源、以优化行业结构的好时机。然而,面对当前行业深度调整期,为何鲜少看到并购发生?
事实上,通过以下3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并购者几乎都赚翻了!现在的白酒行业的环境显然和过去不同,但并购,真的过时了吗?并购,是否应该被酒企再度提上日程?
01.
案例一:五粮液出资2.55 亿元控制五谷春酒业,后者业绩翻了好几倍
2014年8月,五粮液出资2.55 亿元并购河南五谷春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五谷春酒业),直接及间接持有五谷春酒业约 51.03%股份。这么多年过去了,并购到底怎么样了?
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并购当年也就是2014年,五谷春酒业营业收入为1.80亿元,净利润为1,424.95万元。
那么现在呢?2024年的数据暂未可知,但2023年,五谷春酒业销售额7.3亿元,税收超亿元;往前一年即2022年,五谷春酒业销售额7.33亿元,在豫酒中排名第六。
显然,五粮液并购后,五谷春酒业的销售额增长了数倍。如果一年的税收超亿元,利润方面也可想而知。要知道,五粮液仅仅是2.55亿元控制了这家酒企。这样的收购,无疑是成功的。

02.
案例二:帝亚吉欧对水井坊的收购,有争议但仍赚得盆满钵满
再看一个跨国并购的案例。水井坊是川酒六朵金花之一,公司于1996年12月上市,上市时间比五粮液还早一年多(后者1998年4月才上市)。2006年,英国酒业巨头帝亚吉欧(Diageo plc)首次“盯上”水井坊,收购了水井坊当时第一大股东全兴集团43%的股份,即出资5.17亿元间接拿下水井坊约17%的股份。
作为全球生产、全球营销、全球采供的跨国公司,当时的帝亚吉欧高度重视和关注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消费潜力、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和商业机会,本次股权交易的目的,即是通过对全兴集团的战略投资,将全兴集团变更设立为中外合资企业,为帝亚吉欧提供采购服务并开展其他经营活动。
随后几年,帝亚吉欧持续“买买买”,最终于2011年7月成为水井坊的实控人,此时,持有全兴集团53%的股份,累计才花了约8亿元。2013年,帝亚吉欧间接持有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水井坊集团的股权比例达到100%,此时,累计耗资大约30亿元。
水井坊当时认为,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必将为公司在绩效管理、国际市场销售、质量控制、创新研发、营销管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等方面带来实质性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

2018年和2019年,帝亚吉欧通过两次要约收购已间接持有水井坊超过63%的股份,旨在巩固控股权。但代价也不小,帝亚吉欧累计投入超过113亿元。
虽然投入很大,尤其2018年和2019年两次要约收购耗费巨大,但帝亚吉欧仍然收获很大。即便目前水井坊股价已从高点暴跌超过2/3,到2月26日,其市值仍有233.7亿元,按照帝亚吉欧的持股比例,对应148亿元市值,这尚未包括帝亚吉欧历年得到的分红。
帝亚吉欧通过多阶段累计投入超百亿元控股水井坊,其投资长期价值取决于水井坊能否在高端市场突破及国际化战略能否奏效。尽管短期业绩波动,长期来看,帝亚吉欧通过控股水井坊获得了品牌布局和市场份额,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03.
案例三:古井贡酒跨区域并购,黄鹤楼收入与利润增4倍多
作为湖北白酒的代表,黄鹤楼酒以其独特的芬芳诠释着楚文化的瑰丽恢弘与博大精深。黄鹤楼酒是湖北省唯一的中国名酒,产品以“绵柔醇厚,优雅净爽,余香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荣获1984年、1989年两届全国白酒评比金奖。
2016年,古井贡酒取得武汉天龙黄鹤楼酒业有限公司(简称黄鹤楼)51%的股权,投资金额8.16亿元,此举强化公司白酒主业的发展,加速产品市场的全国化布局,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业务规模。
收购当年,黄鹤楼营业收入3.55亿元,净利润0.42亿元;到了2023年,黄鹤楼营业收入已增长到18.27亿元,净利润2.22亿元,较收购当年分别增长4.15倍、4.25倍。

04.
分析师激辩:环境已大不同,并购是否仍有价值?
中央八项规定始于2012年12月4日,关于酒的规定包括严禁公务活动饮酒等。2013至2014年,白酒行业迎来深度调整期。
目前白酒行业所处的宏观经济和行业环境、行业供求关系、行业集中度等方面,和此前2013-2014年八项规定背景下的调整时期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位上市券商分析师近日对百酒研究局分析了其中的4点不同:那时政务消费快速降低,而现在这段时期是政务、商务消费比较低迷,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那时候人口红利还是有的,但是到了现在的话,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人口红利消失意味着白酒的消费总量肯定是要下降,而那时,白酒的总量消费总量还是在上升的;还有,就是集中度,经过多年这种小企业的出清,现在行业集中度是远远高于2013、2014年那时候了。
知趣咨询总经理、酒类分析师蔡学飞分析认为,与2013-2014年国家政策规定调整直接限制了酒类市场消费,导致需求萎缩、消费停滞,酒类的政府消费全面转向商务消费不同,此轮行业调整更多的是表现为在社会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以及新生代消费理念转变等多重原因叠加下导致的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与价格倒挂问题,产能持续下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电商渠道崛起,利口化、健康化等多元化不断发展,这些都深刻影响着中国酒行业的发展。
“现在并购的话,其实并不被酒厂认可。”该分析师表示,因为酒厂并购的话,其实图的是一个产能,但是这么多年了,他们产能也扩够了。其他的一些小的品牌的话,酒厂也看不上的,就是没有并购的需求。
不过,蔡学飞仍肯定并购的多重价值。蔡学飞表示,酒类的销售具有区域性特征,除了少数品牌,扩区域发展都是企业发展的难点,而通过区域并购,强势酒企可以快速的介入目标市场,并且借势本地资源完成品牌、渠道与产品的导入与布局,这对于一些扩张型酒企来说,是快速做大企业规模,提升全国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出于政府招商、还是生产运输成本考量,亦或是产业链建设的需要,许多优质酒企也会通过并购区域弱势酒企来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这里面既包括产区内的并购,也包括跨产区的并购,或者是原酒生产等多种情况。比如,浓香酒企的安徽古井贡酒先后并购了省内绿豆香型的老明光酒,省外清香型的黄鹤楼酒,既稳定了安徽省内市场,又获得了湖北省外市场,还扩大了自身的产品品类,可以说一举多得。而帝亚吉欧的并购更多的还是看重中国白酒的国际化发展潜力,也获得了不错的资本回报。而泸州老窖等很多酒企的跨区并购除了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也与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都有密切关系,总的来看,并购加速了行业内部整合,是中国酒业产业集中度提升的必然表现,对于提升中国酒行业的效率,推动优质酒企做大做强有着积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