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关于俄乌冲突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普京政府通过官方渠道向美国传达了一个重要立场,即不反对中国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这一表态看似简单,实则蕴含复杂考量。

彭博社援引莫斯科消息人士的话称,在上个月举行的美俄高级别会谈中,俄方代表明确表示,普京政府愿意探讨停火的可能性,但前提是双方要在 “最终和平方案” 上取得切实进展。
这一表态被外界视为俄罗斯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一个重大姿态调整。而在关于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的问题上,俄方的立场同样引人关注。
据另外两名知情人士透露,克里姆林宫坚决拒绝北约国家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却对中国或其他中立国家持开放态度。
对于这则报道,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暂未予以置评。但仅仅是消息的传出,就已经在国际舆论场引发了轩然大波。
中国在国际维和领域的成就斐然。自 1990 年首次参加联合国主导的维和行动以来,中国已累计派出维和部队 5 万余人次,奔赴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执行任务,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在海地地震救援、南苏丹维和等行动中,中国维和部队展现出专业素养和人道主义精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尽管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的性质可能与以往有所不同,但中国在维和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强大能力毋庸置疑。不过,有能力派遣维和部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付诸行动,这其中还涉及到中方的意愿和诸多现实考量。
从俄罗斯方面来看,抛出 “不反对中国等中立国家派遣维和部队” 的条件,有着多重战略意图。一方面,这是在测试美国方面的态度,试探美国政府对中国参与乌克兰和平议程的接受程度。
俄罗斯此举,意在进一步摸清美国的底牌,观察其在推动俄乌和平进程中对中国参与的真实态度。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坚决反对北约国家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并将 “维和部队” 这一议题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俄罗斯深知,一旦北约国家的军事力量以维和名义进入乌克兰,无疑会对其国家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使俄罗斯面临更加严峻的地缘政治压力。

伦敦峰会后,欧洲应对俄罗斯的计划框架逐渐明晰。英国首相斯塔默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希望组建一个 “志愿者联盟”,在俄乌停火后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为乌克兰的安全与和平协议执行提供保障。
英国早有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的意向,法国也对这一计划持开放态度。此外,土耳其的消息人士透露,若有国际维和部队派驻乌克兰,土耳其可能会派兵参与。
英法两国的一系列动作令莫斯科高度警惕。尤其是马克龙宣布法国将就向欧洲盟国提供核保护伞问题展开讨论后,俄方反应强烈。
普京回应称:“俄罗斯的反对者寄希望于回到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时代,但他们忘了当时入侵是怎样结束的…… 俄罗斯的战士们不会让历史重演。”
普京深知,英法两国若联手对付俄罗斯,将给俄罗斯带来巨大危害。回顾历史,1812 年拿破仑入侵俄国遭遇惨败,但仅仅 44 年后,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军就击败了俄国。熟读历史的普京,自然不会对这种潜在威胁掉以轻心。

俄罗斯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确保乌克兰处于其影响力范围之下,维护自身在东欧地区的安全缓冲地带。
因此,克里姆林宫难以接受北约国家的军事人员部署在乌克兰土地上。即便这些维和部队不受北约第五条的保护,但只要他们存在,就会给俄罗斯带来持续的 “不安全感”,打破俄罗斯在地区安全格局中的战略平衡。
然而,尽管俄方态度坚决,但能否最终阻止欧洲派遣维和部队仍存在疑问。英法搞出的 “志愿者联盟”,实际上是在脱离北约正式框架的情况下单独行动,另起炉灶。这使得俄罗斯通过常规外交途径向北约施压以阻止派兵的难度大增。
俄罗斯原本寄希望于美国政府向英法施加压力,阻止两国派兵,但鉴于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和各国利益诉求的差异,这一设想的实现难度极大。

从更宏观的国际政治视角来看,若各方都能在维和部队问题上做出一定妥协,不排除出现中国、英国、法国三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共同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的可能性。
但这需要俄乌双方首先坐到谈判桌前,就和平协议的各项条款达成一致,同时也需要国际社会各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协商与合作。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角色至关重要。中国一直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为推动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若未来真的涉及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中国的参与将为维和行动增添稳定性和公信力。
但目前,俄乌冲突仍在持续,双方距离实质性和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讨论中国是否会向乌克兰派出维和部队为时尚早。
不过,俄罗斯的这一表态,无疑为未来俄乌冲突的解决和地区和平稳定的构建,打开了新的思考维度和可能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