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国防部长赫格赛斯抛出惊人言论,宣称 “中国正在组建摧毁美国的军队,高超音速导弹可 20 分钟摧毁美国全部 11 艘航母,五角大楼兵推屡战屡败”。这番表述既违背军事常识,也暴露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如此荒诞言论,折射出的是美国部分政客的战略焦虑以及自身的能力低下。

中国军队近20年的核心战略目标聚焦于突破第一岛链、实现区域拒止作战,核心诉求是在靠近本土的西太平洋海域,通过反介入/区域拒止策略,限制第三方外部势力的军事干预。在这种战略框架下,可能的作战场景涉及打击 1-2 艘航母编队,以削弱敌方干预能力,但绝无 “20 分钟摧毁 11 艘航母” 的设定。
从现实层面看,美国 11 艘航母分散部署于全球各大洋,受维护周期、国际任务需求制约,即便在 2016 年南海对峙等高度紧张局势下,也仅能调集里根号和斯坦尼斯号 2 艘航母。除非爆发世界大战,否则美国不可能将全部航母集中于西太平洋,赫格赛斯的言论显然脱离实际。
西方国防部长的 “文官化” 传统,源于 “文官管理军事” 理论,旨在避免军阀独裁、降低战争冲动,并被纳入北约入约标准。多数欧洲国家严格执行该规则,国防部长常由无军事背景的文官甚至女性担任。美国虽名义上遵循这一规则,但实际任职者多为退役军官,形成 “伪文官” 管理模式。
赫格赛斯虽然有伊拉克、阿富汗作战经历,学生时代参与预备役军官训练团,获得铜星勋章,但最高军衔仅国民警卫队少校,缺乏大型军事指挥与政府管理经验。其军事幕僚团队来自退役军人组织,专业能力参差不齐,近期还出现 3 人泄密被抓事件,他的决策团队的专业性也是非常不足。

此外,赫格赛斯本人也存在重大泄密行为,今年 3 月在私人聊天群提前泄露美军也门作战计划,包括战机飞行时间表、打击位置等核心信息,致使《大西洋》报纸主编等非军方人员提前知晓行动,暴露其在信息管理上的严重漏洞。
美国航母的防护体系确实强大,以尼米兹级为例,其水线位置设置 2-3 米连续装甲带,采用强度达 1000 兆帕的 HY-100 特种装甲钢,平均厚度 203mm,弹药库等要害部位更厚达 550mm,能抵御现役多数反舰导弹。
俄罗斯 “花岗岩” 反舰导弹,尽管以 2.5 马赫突防、750 公斤半穿甲战斗部著称,也难以击穿尼米兹级的核心装甲。同时,尼米兹级采用多层装甲间隙防护,2000 多个水密隔舱组成的结构,使破甲弹头难以发挥作用;
1000 公斤级防雷设计,也让常规 533mm 鱼雷的攻击效果大打折扣。
不过,航母并非无懈可击。其水平甲板仅 50mm 厚,一旦遭受从天而降的打击,极易受损。1967 年美军福莱斯特号航母因火箭弹误射引发爆炸,50mm甲板被炸开大洞,导致航母半年丧失战斗力,证明水平防御是其致命弱点。
中国在反航母技术上取得显著突破。东风-21D、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射程1500-4000公里,配合高超音速滑翔弹头,以 10 马赫以上速度 “从天而降”,现有防空系统如 “标准 - 3” 拦截弹,面对机动变轨的高超音速目标,拦截成功率极低。
2020 年,中国火箭军从青海、浙江分别发射东风-26B 和东风 - 21D,成功击中南海预定海域的移动目标,验证了实战能力。
中国反航母作战体系实现 “侦—控—打—评” 闭环。侦察层面,依赖高分卫星、超视距雷达和长航时无人机,实现西太平洋海域全天候监控;指挥控制层通过数据链整合信息,确保目标实时定位;打击手段涵盖东风系列导弹、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轰 - 6K/N 轰炸机搭载的空射弹道导弹,以及潜艇发射的潜射武器;
评估层则通过二次侦察确认毁伤效果。此外,中国航母战斗群与火箭军协同作战能力逐步成熟,山东舰可为火箭军提供目标指引,055 型驱逐舰搭载的鹰击-21 导弹,能将美军航母逼退至 1000 公里外,为陆基导弹创造安全发射窗口。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反航母战略并非追求 “击沉”,而是 “功能性摧毁”。通过破坏航母飞行甲板、弹射器、舰岛等关键设施,使其丧失起降能力,沦为 “海上废铁”,这样的策略显然更具实战价值与成本效益。
赫格赛斯的极端言论,本质是为了制造舆论冲击。在 “中国导弹可击沉航母” 已不新鲜的情况下,抛出 “20分钟摧毁11艘航母” 的论调,迅速抢占新闻焦点。
其背后目的,一是为美军争取更多军费预算。在美国国内财政紧张、军事开支争议不断的背景下,通过渲染 “中国威胁”,为增加航母、导弹防御等项目拨款制造借口。
二是强化军事同盟关系。通过夸大中国军事威胁,迫使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友加大军事投入,配合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巩固其全球军事霸权。
事实上,随着中国反航母能力提升,美军兵推显示自己的航母在西太平洋的生存概率下降,被迫远离海岸线,舰载机作战半径受限。
这种变化引发美国国内对航母战略的争议,部分学者主张削减航母数量,转向发展小型无人舰艇,反映出美国军事战略的深层矛盾与焦虑。
面对美方的无端指责,中国国防部已作出明确回应。在4月24日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大校表示:“美方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军队,渲染所谓‘中国军事威胁’,我想这正是当前中美两军交往的障碍所在。
不冲突、不对抗、和平共处,是中美两国最基本的共同利益,也是世界人民的普遍期待。我们对自身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希望美方不要有‘受迫害妄想症’,总拿别人当借口。”

这番回应清晰传递出中方态度:中国军队建设是出于自卫需求,无意与美国对抗;美方应摒弃冷战思维,以理性态度看待中国发展,避免将无端臆想作为抹黑中国的工具 。美方持续炒作 “中国威胁论”,不仅无助于中美军事互信,更可能加剧地区局势紧张,暴露其冷战思维与霸权逻辑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