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义”可以从“恰当的”社会秩序角度予以理解。老子批判了建构性的社会正义观念,对世俗建构的正义原则及其缘由充满忧患
张捷,日本北海道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
摘要:关于儒家的群体共识,在中国建立大一统社会之前,孔子表述为仁学。孟子和荀子从不同角度证明设置仁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大
内容摘要:当前学界对王船山《大学》工夫论的研究,较少注意到其明德观的重要意义。朱子《大学章句》曾造成了明德属「心」还是属
黄玉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提要:杨叔姬(羊舌叔姬)是春秋时期极具智慧的女哲学家,她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摘要:古文《尚书·大禹谟》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接着又讲民之可畏、君民相须,讲“四海困穷,天禄永
一些西方学者根据中国疆域的发展史,错误地认为中国从历史上就是一个扩张的、侵略成性的国家——“中国是由征服形成的,既包括汉
摘要:《周易》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积淀着中华精神演变的思想密码。易发源于巫文化时代,在史官手中完成了其形式化,经
摘要:后人对孔子形成了创新与守旧的不同认识,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思维世界:“述而不作”和“温故而知新”分别针对文献整理
摘要:面对《礼运》中大同与小康关系的内在紧张,学者们多采取非此即彼的方式进行取舍,而难以将二者的历史性与价值性统合起来。
王新春,1965年生,山东胶南人,现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基
摘要:性命之辨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不仅具有浓郁的道德意蕴,而且与现代道德运气问题内在相通。儒家虽然承认命运对人生
摘 要:《齐物论》中关于如何观照世界以及如何更好地与世界相处的思考,对于树立人与世界共通和同的一体性意识具有积极价值。庄
先秦诸子之中主张人性恶,有“性恶论”传世者,单推荀子。其他诸子不闻有此说。有些学者主张韩非有性恶论,但这不是一个被普遍接
摘 要:19世纪中后期,中国国门被列强打开,生存危机促使开明的中国人主动调整存在的姿态,努力“开眼看世界”。自春秋战国以
王闻文,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明理学、伦理学。「摘要」“陌生人”问题与儒家的交织引起了人们对社会
阴昭晖,山西灵石人,清华大学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清华大学-佛罗里达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佛罗里达大学哲学国际学
吕川,湖北随州人,法学博士,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思想史、法哲学。摘要:知性是荀子礼法思想的基石。荀子扬
戴震(1724—1777年)是乾嘉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也是该时期最杰出的学者之一。思想成熟时期的戴震哲学以“道论”为
签名: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