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晋南北朝三教互动的全面展开使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佛性论等被纳入孝道思想,促成先秦以来的“孝善一体论”在理论形态上发
秦洁:山东日照人,历史学学士,哲学硕士、博士,文学博士后。现任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经学研究
摘要:朱熹的河洛之学存在从“河九洛十”到“河十洛九”的转变历程。以往有研究认为,早在淳熙八年以前,这个转变已经发生。但学
摘要:明代气学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其形成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发生机理?应当说明王朝思想专制的不断强化不仅导致曹端“特从古册中翻
摘要:《黄帝四经·道法》提出“道生法”的命题,其论述逻辑并非从创生论角度说“道”直接产生“法”,而是以“绳”做喻,说明道
刘增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明理学、经学史研究。出版专著《晚明〈孝经
王船山是中华文明史上集“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于一身的杰出思想家。船山不独对天人关系作出了超越前人的深刻论述,对古
摘要:围绕本心和善,张栻对孟子道德哲学的理解,突出了整体性和力行两个方面,强调本心是源初绽放与觉悟的统一,避免了生物主义
摘要:“理一分殊”虽由程颐首次提出,但其理念却早在老子、孔子那里就已经存在,并被其后的儒、释、道三家作为处理形上与形下关
摘要:孟子重视仁政,倡导君王“推恩”以践行仁;荀子则进一步指出,“推恩”的关键是“理”,“推恩而不理,不成仁”。以理为指
摘要:王夫之的《周易大象解》,既是一部易经的解释之作,更是一部伦理学著作。从卦德、卦象、卦名等方面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周
摘要:张载认为,太虚至善,太虚是“至虚之实”,太虚之“实”,本质上是气。“神”是太虚内在的条理、规律。太虚本体是气与神的
郭美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摘要:现实人生的有限性不能为知的无限性所扭曲,
李思雯摘要: 价值对齐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良善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必经之路,旨在让大模型的能力、行为与人类的真实意图、价值观以及
提要:在“先王”“后王”的问题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而荀子主张既“法先王”又“法后王”。从儒学发展的内在理路来看,孟荀
陈友冰研究员摘 要:初盛唐时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汉化”和“胡化”现象,但只局限于物质生活和文化教育这个层面。思想信仰和
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摘要:王夫之倡导正心先于诚意,说“学者明明德之功,以正心为主,而诚意为正心加慎之事”,认为心是恒定的,
摘要:先秦诸子互见文献是诸子根据现实需要对既有文献进行再加工的结果,通过文献互见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先秦诸子文献“源
摘要:荀子深入地探索了社会和自然,明确了人类社会的制度本质,以礼为核心,构建了理想的制度世界,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
陈新汉教授摘 要:黑格尔在《历史哲学》“绪论”中提出了人的生命中“达到‘尽善尽美’的冲动”的命题。这一命题实际上揭示了人
签名: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