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咱们没聊巴以冲突,倒也不是那边真没什么可说的,只是以色列国防军“一拖再拖”,地面行动迟迟不发,每天基本上就是空袭加沙;除此之外便是各方交锋,所以咱们就不必讲这些了。关于以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个马上会讲,但现在咱还是聊聊俄乌战场上阿瓦迪夫卡这边的战事。
阿瓦迪夫卡,其实是现在整个俄乌战线上最有意思的地方。
单从战场态势上讲,这里其实最有利于俄军,因为毕竟通过先期战事达成了三面包围。而在其他的核心点位上,俄军均不具备这种优势。
比如库皮扬斯克和红利曼,俄军现在连边儿还没摸到,而且想打过去还只能平推;在塞弗尔斯克,大势上好像也是被“包围”,但其实还差得远,俄军北不能临北顿河、东不能抵城下、南侧缓冲区还不小;至于马林卡,其实打不打已经没啥意思了,打也只平推。
至于整个南线上的那几个乌军核心点,且不说俄军没有打的意思,真开打了也跟马林卡的情况差不多。
所以总的来说,俄军想要发动的话,阿瓦迪夫卡是态势上最好的点。
可态势上最好,不代表阿瓦迪夫卡就是软柿子。
这个城的战前人口达3万多人,在顿巴斯地区不算小城,而且自当初东乌战事稳定后,乌军便在此长期经营,将之堡垒化,所以各种工事堪称“铁皮洋葱”,又硬又多,好不容易撕掉一层,马上就是另外一层。
就其常驻兵力来说,正规整建制旅就有2个,还有1个领土防卫旅,此外还有杂七杂八的分建制及支援部队,加上外围区域的守军,总计也有两三万人。
因为这颗钉子直接顶在了顿涅茨克的城边儿,所以顿巴斯方面是如鲠在喉,而乌军方面则视为重要象征,必不可放弃。
所以双方自开战后在阿瓦迪夫卡交锋多次,俄军在正面根本打不过去,但在南北两翼确实取得了逐步的进展,就此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
最近,俄军对阿瓦迪夫卡的攻势启动,其具体想要达成怎样的作战目的,咱们不好说。但就攻势的规模而言,确实是阿特木斯克之战后,实质上最大的一次。
这次进攻的初期比较顺利,俄军重装甲群突然出击,打了乌军一个措手不及,并占领了一些重要阵地;不过乌军后期反应过来后,也调集预备队和火力进行反击,又去推走俄军,双方就此僵持进入血战状态。
网上依然坚守乌克兰阵地的爱好者们,最近在集火渲染俄军在阿瓦迪夫卡的“重大损失”,数据还大得惊人,其实也是信息战的夸张反应而已。
其通常的做法是以乌军集中不同战线、不同时期的战果图像,加上阿瓦迪夫卡的实时战果图像,真假混在一起集中发布,塑造俄军战损严重的“事实性”证据;随后在乌军战报中,每日公布数额较大的人员及主战装备杀伤数,以引起国际关注。
然后以这些具体的数字和战损图像为依据,将整条战线的乌军战果,都汇总到阿瓦迪夫卡这边,再进行集中的信息发布,进行舆论攻势。
不太了解军事常识的网友一看,人家有数据有图像,这肯定是真的,所以你看这俄军又拉胯了,损失如何重大云云。
其实这样真假混杂的信息,确实很难辨别,尤其对于误导一般网友基本是足够劲儿了。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俄军的这轮进攻以顿涅茨克第1军部队为主,实际动用的不过是第114摩步旅等部。这个旅的前身是顿军第11摩步团,在收编为俄军后,得到了重武器的加强,所以才可以一波就拉出几十辆坦克、装甲车来冲阵。
但是顿军的情况是先前折损已经颇大,所以它对伤亡、战损的敏感度同样很高。如果顿军真的出现如乌军战报中那么大的损失,那现在整个攻击部队都被打成空气了,乌军还不得把阿瓦迪夫卡给破围了?
所以凡事还得客观看待,顿军被确认的折损,有就是有,而且小几十辆载具的折损都能确认,但在此基础上放卫星就没啥意思了。
另外对阿瓦迪夫卡这种要塞区的攻坚作战,其实出现相当的损失都是正常的。如果能轻兵直入,速度拿下,那也太瞧不起乌军的要塞区防御了。
因此大家也不要觉得出现了战损,就一定是拉胯,这就是俄乌战场攻坚战的常态。
关键的问题是战损出现不可避免,但战果如何呢?之前我们也讲过,最可怕的结果不是现在出现了战损,而是这些战损付出后,没有啥战果,这就是结结实实的失败了。
由此,再引申到阿瓦迪夫卡的战事来。
有网友因为俄军攻坚过程中的损失,对俄军打阿瓦迪夫卡比较悲观,认为若强攻拿下需付出数万阵亡才可。
其实倒也未必,因为俄军对伤亡很顾忌,整个战事开始以来,俄军所有参战力量(含瓦格纳和志愿、动员兵)可以估算的阵亡数在5万到6万之间。
打个阿瓦迪夫卡就阵亡数万,相当于整个俄乌战争中所有俄军打那么多战事中付出的代价,这怎么可能呢?
另外在这里还要纠正一种认识,那就是很多网友说,攻防作战中,攻方付出的代价会是守方的3倍,其实这也是错误的。
所谓的3倍比例,指的是攻守方在兵力、装备差距不大的情况下,进攻方需要有3倍兵力优势,才可攻击。它属于是力量上的对比,而非战损上的对比。
而实际上由于双方的兵力、装备素质不一,攻守比例也未必会是3比1,双方的战损就更不一定如此了,甚至会是倒着来。
比如瓦格纳集团进攻阿特木斯克,它的真实战损比就是1比3。瓦格纳能打是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具有超过乌军多倍的火力支援,现代战争中火力杀伤占大头,具有火力优势的一方,往往会打出更高的交换比来。
不过1比3的交换比在俄军看来还是难以接受,所以俄军整体更偏向于防守作战来杀伤乌军,这样往往能取得1比6左右的交换比。
但战争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看交换比的,有些点位、阵地是必须要夺下的。
像阿瓦迪夫卡这样的堡垒区,俄军拿不下这个点,它就解除不了顿涅茨克城面临的直接威胁,更兑现不了其开战时对顿巴斯的承诺。甚至即便正牌俄军不想打,顿军也是想打的。
可想打可以,到底又怎么打呢?
像马里乌波尔那样逐个街区的作战?像阿特木斯克那样逐米逐米地推进?
这种打法真不成,因为这种巷战会大大拉低双方的交换比,这对现在的俄军来说绝对承受不住。
所以阿瓦迪夫卡的仗,要立足于围困战、补给战来做文章。毕竟乌军直接在城内的至少1万多兵力,无法在没有武器、弹药、医药、物资的情况下继续长期坚持作战。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阿瓦迪夫卡的仗需要“精打”。而“精打”,也不是投机取巧,它仍是建立在“强攻”基础之上的。
现在阿瓦迪夫卡的形势是三面被围,但是乌军在北部的缺口处尚有铁路、公路两条主补给线存在。俄军若要对阿城乌军玩儿“围困战”,必须对这两条补给线构成直接威胁才可。
就铁路补给线来说,俄军需要物理切断。
本次顿军第114摩步旅的突然出击,就是着眼于此处,既要占领“垃圾山”制高点,又要跨过铁路线夺点。
而南路方向,想要对乌军控制的公路线构成威胁,也许进一步向前推进。
这些仗都得要强攻硬打,毕竟乌军在阿城外围也还有1万多兵力,还可通过后方调配预备队。
所以俄军想要对阿瓦迪夫卡乌军造成更大威胁,就得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收紧口子,这是“精打”的需要,但具体实现方式则为“强攻”。
只要进一步卡紧口子,对阿城乌军的补给造成实质性破坏,然后正面战线上实施火力消耗战,迫使城内守军不得不消耗有限物资。然后以小型突击队的精准打击,迫使其控制区不断萎缩,然后在其无力支撑之际,再发动规模性攻势,逐步将其逼走乃至逼降。
这是单就阿城攻略而言,扩张到大局来看,阿瓦迪夫卡是乌必保之地,俄军在南北两翼压迫之际,乌军必会调配预备队增援。如果在战略上于阿瓦迪夫卡,再打出一个绞肉机来,对俄军整体的军事战略是有利的。
不过无论是单纯的阿城攻略,还是绞肉机计划,仅靠顿军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需要俄军在整体上倾注相当资源,并做好付出极大代价的准备才可,这就属于是战略性布局了。
就当下的阿瓦迪夫卡战事来说,基本还是属于战术级,它到底会不会向战役级,乃至战略级方向发展,主要看双方后续愿意投入多大的力量,进行何种烈度的战事,如果就仅是战区现有部队的攻防,那么战事烈度降低、战线再度凝固,便是没多久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