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从来不只是海拔数字,而是一种诱惑,一种能量巨大的成长动力。
三位不到13岁的少年,将目光投向了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营,还梦想着在16岁时站在珠峰之巅,把脚印留在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没有比珠峰更高的山了。”他们相信,只有站上巅峰,才能领略不一样的风景,看清云层之下的来路。
人在长高,山也在“长高”。在不断追高的路上,少年们身披风雪如披铠甲,长出山一样的胸怀和勇气。
文 |布丁
编辑 |张轻松
运营 |泡芙
雪山上的脚印3月29日,一场春雪后,北京门头沟的东灵山披上了一层银装。海拔2303米,这座北京的最高峰上,冷风卷着碎雪呼啸。寒意和高海拔都拒斥着试图靠近它的人,但三个少年来到这里,他们已经全副武装。
11岁的刘赟裹好了防风面罩,前一晚从香港飞过来的双胞胎,12岁的靳和轩、靳和哲也加入了他。三个孩子都上五年级,平均身高只有150cm,尽管年龄小、个子小,他们的户外经验却不浅。登山包鼓鼓囊囊,里面塞的是保暖衣、能量棒、暖宝宝。这是一次重要的准备训练,因为再过一个多月,他们将要挑战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营。
▲ 鼓鼓囊囊的登山包里面塞的是保暖衣、能量棒、暖宝宝。图 / 访谈者提供
雪像沙子一样被吹起来,冷风吹得人脸生疼,连水杯里的吸管都被冻住了。裹着厚重的登山服行走,动作也变得迟缓。一不小心就会流鼻涕,还得先摘掉厚手套,再去找纸。“感觉这次难度超过了很多山,主要是风太大了”,三个孩子说。这是登山的常态,总会遇到极端情况,考验着耐心、体力和决心。
在这样的挑战中,孩子们的成长显得尤为珍贵。三位都是游美青少年登山队的成员,这个由小学生、中学生组成的队伍里,每个人心中都怀揣着对巅峰的向往。儿童营养品牌inne因你为他们拍摄了纪录片《巅峰少年》。对着镜头,刘赟坚定地说,“我想把脚印留在世界上最高的地方。”珠峰就是那个巅峰,同样位于行业顶尖、销量一路领先的inne因你,将陪伴他们,向着目标出发。
现在见到的刘赟,是一个机灵、贫嘴的北京小孩,似乎天然就对户外充满热情。但事实上,因为提前半年上幼儿园,他一度爱哭又内向。为了帮他克服胆小,是妈妈有意识带着他去野生动物园、八大处、香山,这些经历让他喜欢上了自然。加入游美的这两年,他曾在腾格里沙漠徒步,沿着海南岛骑行,还花96小时穿越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在雨林里,带队的老师扒下芭蕉树的外皮,他才知道,芭蕉心能像甘蔗那样咀嚼出水。沙漠里,他亲身体验过流沙的威力,“上坡时前进三米,一会儿却滑下两米”,每一步都像是在跑步机上原地踏步。他还利用沙子的可塑性,堆成像模像样的“厕所”。
就像一颗颗种子悄然生根发芽,每一次的攀登都生长了快乐,也激起了他对更高处的向往。教练那木错开玩笑说,她曾经把刘赟关进“小黑屋”,因为他在各方面的进步都太快了,“有时候冲得太快,安全意识都还没有跟上,所以我们先让他爬一些简单的山”。
▲ 每一次的攀登都生长了快乐。图 / 访谈者提供
如果说刘赟的户外启蒙始于母亲的引导,那么靳和哲、靳和轩的登山经历,更是充满了不断尝试的曲折。
2023年,第一次攀登四姑娘山时,他们穿成了滑雪服。这些衣服太紧身,透气性差,容易导致热量流失。那是冬天,弟弟靳和轩很快出现高原反应,比他们大3岁的姐姐也开始出现失温,妈妈决定带着他们下撤。原本能继续走的哥哥靳和哲犹豫了,最终他选择跟随家人一同撤,但这让他懊悔不已。下山之后,他一路上都在说着“后悔”。
从寒假等到暑假,为了弥补遗憾,他们决定再次挑战四姑娘山。全家专门提前一周,先去西藏适应高原环境,这才还了愿。
毕竟,适应极端的环境,需要强健的体魄作为基石。去年国庆节,他们又挑战了青海的玉珠峰,到达海拔4200米的西大滩基地时,高原反应让所有人都不得不卧床吸氧。第二天,肠胃也开始出现问题,最终只有靳和哲一个人能继续跟着向导攀登。咬咬牙,他们走到了海拔6000米的高度。晚上睡在睡袋里,靳和哲吃了泡面、泡了奶茶。凌晨时分,最后的冲刺特别冷,但他还是独自上了山顶。
四周寂静得无声,只有风在耳边呼啸。靳和哲站在最高处,在这座被很多人称为“人生第一座雪山”的山巅上,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开阔和勇气。
“只差1000米”登顶的路,需要攀登者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体能基础。这是一场对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双重磨练,每一步的坚持,每一次的突破,都会离心中的巅峰更近一步。
漫长的户外跋涉,首先考验耐受力。刘赟一直记得在腾格里沙漠遇到的一位伙伴。晚上,那位与他同龄的男孩从蒙古包出来上厕所,因为没戴头灯,不小心崴到了脚。第二天,男孩还是继续走完了接下来的行程。一天31公里,看到沙地里一深一浅的脚印,刘赟感到很佩服。
他不是没有过想放弃的时候。去年冬天一次登山,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天,得知还有20公里的路程,刘赟瞬间“懵了”。因为早餐吃太多,上完厕所后,他发现自己被队伍落下了。一开始怎么也追不上,他拼命地追,直到中午吃饭时才赶上大家。那一刻,他突然发现,只要专注于走,什么都不想,就一定能到达终点。
年轻的孩子们还要直面身体的极限。靳和哲与靳和轩的登山故事,总是有很多“差一点”的遗憾。从四姑娘山到玉珠峰,再到乞力马扎罗山,装备不足还可以补救,但高反、失温和血氧不足等问题,却难以轻易克服。山就在那里,而成长,总是要学会和这些无法回避的困难共处。
背更重的包、爬更高的坡、适应更高的海拔,既需要体魄和意志力,还要更全面的营养战术。就像登山少年们在准备训练中不断调整装备一样,inne因你作为他们的营养伙伴,研发了适合儿童及青少年成长的营养产品,为登山队员们提供了科学的营养支持:inne因你竹节钙可以强健骨骼,为高强度运动提供支撑,inne因你液体维C则能提高免疫力,帮助孩子抵御高海拔的严寒。
▲ inne因你竹节钙可以强健骨骼,为高强度运动提供支撑。图 / 访谈者提供
今年元旦,靳和哲一家去了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他们计划五天爬完,白天连续徒步9个小时,凌晨6点再开始新的攀登。当从海拔4700米上升到4900米时,兄弟俩的心率达到了160次/分钟——这已经是高强度剧烈运动的水平。与此同时,妈妈的血氧值降到40,出现了呼吸困难、头晕的症状。就差1000米了,但他们不得不留在营地。
那一天,还在生理期的姐姐,也出现了轻微高原反应,但还是坚持完成了冲顶。直到深夜11点,她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营地。靳和哲和靳和轩都说,看到姐姐成功挑战乞力马扎罗山,“不是羡慕,简直是嫉妒”。
登山是一项科学且系统化的活动,教练那木错介绍,在他们团队中,每个队员入队前都会经过详细的身体、心理体检,以及内外的装备检查,以确保他们具备登山必备条件。每个孩子都有专门的老师负责,会有血氧仪、心率监测设备实时追踪生理指标,确保攀登过程中始终保持最佳状态。毕竟,登山成功的真正标准,并不取决于登不登顶,而是能否安全回家。
挑战高度是逐层递进的。那木错的数据是,类似于四姑娘山这种5000米海拔的山,属于专业入门级别。孩子们慢慢从3000米、4000米,攀登到5000米的山,成功登上四姑娘山大峰后,他们会再去挑战云南哈巴雪山、非洲乞力马扎罗山、西藏绒布冰川、青海玉珠峰、新疆慕士塔格、西藏卓奥友峰直到珠穆朗玛峰。有趣的是,入门级的山里,大家的成功率并不高,但到了6000米海拔以上,成功率几乎能达到100%。
不断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变得更强壮,善于表达了,会关心队友,也慢慢懂得了感恩。这一切都被那木错看在眼里。
▲ 不断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在发生变化。图 / 访谈者提供
她记得那次在玉珠峰,因为家人身体不适,只有靳和哲一个人能继续前行。“他在帐篷里其实也有点不舒服,他就不停地吃不停地喝,眼神很坚定,一心就是想登顶。”
做足准备,靳和哲一心向玉珠峰巅峰而去。小小的背影一直在往前走,尽管风一刮,都有点站不稳。登山队的摄影师陪着靳和哲,因为走得较慢,打算把装备放下,再回来接他。靳和哲少了安全感,觉得接下来都得靠自己了,于是他开始提速。在狂风里,他越来越快地往营地走去。
“那时候我就感觉到小孩子那种潜力爆发”,那木错说,其实那天,他们听说,山上还有一个登山的大人,因为突发心脏病去世。但一个孩子的成长就是在这么一个瞬间,当他靠着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于是,巅峰就在那里等着他。
更高的山5月8日,游美青少年登山队冲刺珠峰的日子。
17岁的李浩榕,将是其中最年轻的挑战者。去年10月,他成功登顶了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那是世界第六高峰。他攀过8米冰壁,越过漫长雪坡,克服风雪肆虐,成为北京市第一个登顶此峰的中学生,也是中国第一个登顶卓奥友峰的未成年男生。
卓奥友峰离珠峰只有30多公里,在山顶上可以看到珠峰和许多其他8000米以上的雪山,“非常震撼,也是一种特别的体验”。
▲ 卓奥友峰离珠峰只有30多公里,在山顶上可以看到珠峰和许多其他8000米以上的雪山。图 /视觉中国
刘赟、靳和轩和靳和哲,因为都还不到上珠峰16岁的年龄门槛,只能先挑战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营。他们定下目标,要继续往更高的地方攀登——直到16岁的第一天,登上珠峰。
人在攀登,而山也在“长高”,人与目标,相互攀援上升的过程,正如inne因你助力青少年竹节破土,节节升高。inne因你和这些孩子一样,不满足于抵达“巅峰”,而是在不断寻找新的巅峰,发起新的攀登之旅。
没有比珠峰更高的山了。高山用严苛的环境磨砺攀登者的意志,inne因你也始终相信——真正的成长,既需要科学的护航,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
那木错是这样理解攀登的:“在攀登慕士塔格峰时,7500米的无氧攀登,我已经精疲力竭了。我趴在雪地里哭泣,就像趴在父亲肩膀上一样。那一刻,我感受到山像是在告诉我,‘你该长大了,该负起责任了’,好像有一种无声的力量,我又重新爬起来继续走。”
“而珠峰对我而言更像母亲,”她继续,“它给我的精神世界以支撑。我在任何时候都敢拍着胸脯,告诉全世界的人,我是有后台的,我的背景很强大,因为我是珠峰的孩子。这种底气,是山赋予我的。”
在那木错看来,登山的意义远不止攀登,还在于更深刻的精神体验——对自然的敬畏心,以及不惧困难、永不言弃的信念。每一次攀登,都是与山的对话,都是成长的见证,孩子们总会变得跟大山一样强壮。
丰富的户外经历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大的改变。靳和轩和靳和哲定下攀登的目标后,会在各方面要求自己。妈妈发现,即便是学校组织户外活动,其他同学会抱怨环境差、吃得不好,也没得洗澡,但他们却变得不一样了。除了常规的跑步、打球、游泳,兄弟俩还专门增加了体能,会有意识地补充营养。每晚睡觉前,他们都会补充inne因你液体维C,为第二天的活动做好准备。
▲ inne因你液体维C可以帮助兄弟俩为第二天的活动做好准备。图 /访谈者提供
“山在长高,我也在长高”。11岁的刘赟现在身高160cm,他在登山时总爱对着山顶比划自己的影子。每晚喝2条inne因你竹节钙,这已成为少年雷打不动的仪式——毕竟这是专为6-18岁青少年研发的成长钙,藏着让他追上山峰的密码。
等去珠峰大本营时,刘赟计划准备一个精灵球,打算在里面装上课本、玩具。这些小物件就像是时间胶囊,“等真正登顶的那一天,再挖出来”。他还想从珠峰上带回一点东西,于是准备了一个50毫升的采样瓶——因为飞机上要求不能超过100毫升的液体,选择这个小巧的容器,可以把珠峰的雪带回家。这将是他一生的精神“能量”。
他渴望长大的那一天。等到了18岁,刘赟想对那些还会犹豫害怕不想再往上爬的小孩说,“加油,不用害怕,我当年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他还会分享一个小秘诀,“就像你去上了个厕所后,只要想着追上前面的人,你就可以坚持下来”。就像inne因你会始终陪伴在他们身边,直到他们站在自己的巅峰。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看到这些孩子想到电视剧《玫瑰的故事》里的“方太初”了,家庭真是太重要了![点赞][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