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田春林 上谷文化院

涿鹿东 西窑沟的台银山

神州大地山川秀美,锦绣河山物华天宝。美丽神奇的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生命所需的资源。所以我们热爱大自然,崇拜、敬畏、感恩大自然。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把造福人类的万物冠以美名;给予祝福。把那明山秀水,给她披金戴银,并且把那蕴藏有宝物资源的山岭赞誉为金山银山。
在我的家乡,涿鹿东西窑沟两村之间有一座台子山, 山的上面是一沿一沿的黄土地,能种田,能栽树。山的下面是一层一层的坩子土, 能做陶器,还能做耐火材料。乡亲们就把这座造福于民的山称做:台银山。台银山是座宝山,因为凤凰曾在此落卧。


这台银山 说来也神奇。涿鹿西山,桑干河大峡谷千峰对峙;万岭起伏,唯有这台子山独有陶瓷坩土。这台子山下的陶瓷坩土,是亿万年前的洪水淤集而成,后又经过地壳运动、挤压、隆起抬升,形成了褶皱倾斜砂岩夹层中,一层一层坚硬的坩子。
考古论证,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先人们就发现并利用台子山下的坩土烧制陶器。到了汉朝时期,官方在此正式制陶烧窑。东、西窑沟依山傍水而居,建立村庄;因窑挨沟,而分东西两村。
千百年来,东西窑沟的人们从这台子山下挖出坩子,碾压成细土;活成筋道的泥块,捏制成缸缸盆盆、坛坛罐罐,各种盛器和生活用具。经过大火一烧就成了能盛水、腌菜,存放粮食的器具。这些陶瓷用品再经过肩挑人背,骡马驮运;车拉人堆,运送到城里乡下;关里口外,卖钱换物。特别是到了明朝、清朝,陶瓷用品非常吃香(值钱),东西窑沟的制陶业达到最鼎盛的时期。那时侯,东西窑沟的多数人们学手艺,当匠人;碹窑盖场房,买骡马;集股联营。


盖几间场房,安盘轮子;碹个窝窝头瓷窑,再买上三五匹骡马。驮上缸盆坛罐,结伙撘伴;走村窜乡,走上十天半月;卖了驮回来黄亮亮的铜钱,有时驮回来的是白花花的银两;有时候换回来金灿灿的粮食。只要烧成一个好窑(正品出的多),盖房起屋娶媳妇;日常生活吃的用的,那些石碹窑洞,那些砖瓦大院,那些流平水地,就靠这台银山的坩子土烧制的陶器卖钱换物都能来置办。
饮水思源,正是因为台银山下的坩土能烧制陶器,成就了东西窑沟的制陶产业,使得东西窑沟两村,经济繁荣,人口增加,村子壮大。正是因为这台银山下的坩土烧制的陶器在那年代值钱,成就了古老邓家庄的大财主一一邓员外,成就了东西窑沟那么多殷实富户小财主。

正是因为这台银山下的坩子土能烧制的缸缸罐罐,坛坛盆盆,帮助了东西窑沟人们度过那缺粮饥饿的灾荒年代。
台银山,人们又叫它眼红山。在清朝的时候,东西窑沟的制陶业飞速发展。捏制的陶器特别值钱;眼看着村里那些捏缸烧窑的人,又是娶媳妇盖房,又是买地。村里的一些好汉股(厉害人),眼红别人家的发财,挡不住捏缸烧窑的;便在台银山的取料挖坩子上,打起了歪主意。台银山就成了眼红山,他们骟动台银山上有地的主户,挡住了挖坩子的洞口不让采料。至使人们在台银山上嚷架、打架。事情越闹越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升级为两个村子争夺采挖坩土权的矛盾。后来民间调解说服不了,官司打到了宣化府。宣化府根据台银山的自然状况和历史原因,断定山上面的土地归地的主户耕种,地下山里面的坩子属两个村子共有使用。经过断案,平息了东西窑沟两村的矛盾,握手言和。从那以后两村人和好如初,亲如兄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如今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黑陶瓷生活用品逐渐地被金属制品和塑料制品所替代,东西窑沟两村的人们也不再挖掘台银山下的坩子了。但是,古代和当年人们采挖坩子的窑洞还在。

这些采挖坩子的窑洞,诉说着东西窑沟多少代制陶人挖坩子所付出的艰辛汗水,见证了肩挑人背、车拉人推 运送坩子繁忙的劳动景象,诉说着岁月的苍桑。
虽然现在不再挖采台银山下的坩子啦,但是台银山养育东西窑沟两村父老乡亲的恩情,人们不会忘记。
过去每到年关,东西窑沟家有场房、瓷窑的人家到台银山上摆供、烧香磕头,敬畏、感恩台银山养育了村民百姓。
现在为了山川的秀美,人民政府又在台银山上植树造林,保护生态,装饰着台银山雄伟高大的山体,推动绿色发展,使台银山更加成为,造福于民的金山银山。
台子山,大自然恩踢了东西窑沟人们生存的宝贵资源。
台银山,一个银字是东西窑沟众乡亲,最真情实意回馈大自然爱的报恩。
一条河(桑干河),聚集了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留下了百万年的足迹;生生不息,创造了五千年灿烂文明。
一座山(台银山)福泽苍生,养育了千百年东西窑沟世世代代的乡亲,成就了陶艺之乡的富强繁荣。
台银山是宝山、福山,是金山、银山,它在我们东西窑沟人们的心中更是一一恩重如山。

作者简介:
田春林 涿鹿县西窑沟人,对生我养我的家乡土地怀有无比深情,一直坚持在家乡发展,耕植乡土,爱好文学,吸取家乡山川的灵秀之气文化熏陶,笔耕不辍,写出了“西窑沟的红色记忆”受到上级领导和老区建设促进会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