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颜 诚 上谷文化院


北城墙水门遗址
2014年,国家文物局投资的宣化北城墙修复工程全面展开。笔者时任修复工程技术总工。施工队在清城墙基础时意外发现了消失已久的北城墙水门遗址,即是意外之喜,又是重大的考古发现。
明代时期北城墙的水门一直是个谜,所有的《志书》中都没有明确的位置的记载。旧图中也只有清康熙版《宣化县志》有一幅“宣化府县城图”标出柳川河水由高远门入城,经玉皇阁,在承安门出城,汇入洋河。

但是,北门口以西100米的“龙口”水渠一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老年人记忆中的柳川河水进城的位置,妇人在水池边洗菜、淘米、洗衣服,儿童在水边嬉戏玩耍,附近的老人都记忆犹新。并不知道明代还有一座更大的水门。

重大发现
施工中在高远门以东375米的位置发现异常,在城墙基石之下还有地下建筑遗迹。我当即叫停施工,采用人工清理,大量的石砌结构深入地下,当时我就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处重要的城墙遗迹。停工后通知文物保管所调来考古队,进行考古发掘。

历经两个月的考古发掘,一座大型水门遗址展现在北城墙基础之下。完整水门遗址距地表5米,宽6.6米,三孔水道各宽1米,高2米。水道穿越城墙纵深16米。

水道两壁用大型石块砌筑,底部铺设石板,盖在水道上的石板则使用了一些废旧的长石料和旧石碑铺设。两块元代石碑是宣化首次发现,其中一块“宣德县子贾公神道碑”则由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极为珍贵,又是一项重大考古发现。两块元代石碑均收藏到文物保管所珍藏。
查询历史
水门遗址始建于何时?宣化的志书都查询不到详细的记载。但《明史•卷六十四•河渠六•直省水利》记载:“正统十三年(1488年),……凿宣府城濠,引城北山水入南城大河。”

又据《宣化府志•杂志》记载:“镇城北自高远门……本古河渠……‘据明史正统十三年引河入城’”。
1935年成书的《察哈尔通志》记载:“柳川河挟保家庄泉水,由盆儿窑河南岸引水流,绕城左方入城,曰阳沟渠。”
但是在宣化城扩建后的四、五十年时间里,城北的柳川河春夏之交的洪水却经常给城池带来危害,甚至冲毁城墙。
《宣化府志•水利》:“柳川河由北山寺绕郡城,自北折而西转而南入洋河。”,“城北石坝被水冲塌,全河夺流,贯城而下。”
乾隆版《宣化府志•艺文志》收录一篇《北门新河铭并序》碑文记述:“一遇霖潦,则水泉合发。洪波荡漾,宣泄无所,直薄城际。而西北隅尤甚,城几不支者屡矣。”
2007年,我在主持修复西北角城墙时,让人挖开城墙基础,偶然发现在城墙基础之下居然还有2~3米高的老旧城墙,而且明显有水淹过的痕迹。这应该就是早期城墙被洪水冲毁之后,在旧城墙之上重新修筑了新的城墙,也就是现存的城墙了。
整修河道
上述资料可知柳川河的洪水曾经多次给宣化城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明正统之十二年(1447年),昌平伯杨洪挂镇朔将军出任宣府总兵。看到洪水的危害,决心整修柳川河。次年二月,修整工程启动,《北门新河铭》记述:“起北山之麓,循西右转,引渠为河,又西折南,经沙河故道入于洋河,筑堤防以祛水患。”
又记“凡为堤岸二千八百六十步有奇。堤之左右洄流所趋,则笼石为犍,以捍冲激。总役工馀十五万。水既顺道,而城垣用坚。人免垫溺,田无污莱。”
《宣化府志》记述:“筑大坝十五里,险处用石砌坝,次用砖”。
这次大规模的整修柳川河道有效地减少了洪水灾害,巩固了城防。由此可知,现今柳川河几乎是直角转弯的河道是人工改造的结果。河道的整修,河堤的修复,使得河水安然流过。
北城墙下的水门应该正是在这个时期开设修通的,这与文献中的所记也是相符的。三孔水道说明在当时柳川河流入城内的水量很大。

“在城内还修筑了沟渠,干渠长一千丈,支渠左二、中一、西一。宽、深均二尺。灌溉二十余顷。多种葡萄、菜疏之类。沿渠有小桥十二,水闸三,护岸林,杨柳树三百余株(引自《北门新河铭》)”。
同时制定了灌溉法条例,“每年灌溉时期,自清明节前起至冬至节止。每旬分为一、四、七日,三、六、九日,二、八日,五、十日,轮流浇灌(引自《察哈尔通志》)。”
水门弃用
这座水门沿用多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灌溉、园林、池塘的水源都是水门来自柳川河。为宣化城水系设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什么时间废弃没有记载,清代以后城内驻军锐减,人口大量减少,而且大多集中城东和城南,城内北部、西部空置出了大量空地。土地的荒废,用水量减少,加之河道淤积,使之水门慢慢堵塞废弃。
人们在广灵门(北门)以西100米位置重新开设水道用于灌溉。由于在出水口安置一个石雕龙头,称之“龙口”。龙口一直沿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废弃之后也被掩埋在城墙之下。

2018年北城墙修复时这处龙口遗址也被发现,文物部门再次进行了发掘清理。与旧水门相比这座龙口水门修建的要简略的多,规模也小的多,只有一条水道,发掘时“石雕龙头”也不知去向。
修复水门
水门遗址是宣化古城水源体系的重要结构,遵照文物保护原则,原样修复水门遗址。制定修复方案,绘制施工图纸。

由工程队开始施工,更换部分断裂、塌陷的盖板石,替换外侧损坏石条,修复风化酥碱墙体,配制缺损的分水尖石。

施工完成,一座完整壮观的古代水门呈现在城墙之下,并且原貌的保存了这一历史遗迹。此次水门的发现为研究宣化城水系提供了依据。数百年前的水门遗址今天已成为了人们增长知识,游览休闲的打卡之处。

作者简介:
颜诚,宣化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上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本期编辑:颜 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