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明珠,岁月沉淀的民居瑰宝——张谷英村

天听大豫镜 2025-03-03 09:07:27

张谷英村,位于湖南岳阳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地处岳阳、平江、汨罗三县市交汇处,距离长沙、岳阳分别约150公里和70公里,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以其始迁祖张谷英命名,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天下第一村"、"民间故宫"之称。

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不是皇家宫苑,不是商贾豪宅,也不是士大夫园林,而是一个庞大的天井围屋组群。它以纵轴上的多重天井院落为核心,再依山形地势灵活横向扩建天井院,围合成一个大屋。这种建筑具有安全性好、生活方便、聚族共居、自成一体的特点,有利于家族的兴旺与繁衍,是建筑功能满足聚落血缘的产物。

把时间的坐标往上移一百年,这样的民居建筑在荆湘一带寻常可见,但如今就凤毛麟角了。物以稀为贵,就像大熊猫,所以它被称之为“湘楚民居的活化石”。它始建于明朝中叶,与北京故宫在建造年代上相仿,并且建筑规模庞大,仿佛一气呵成,至今仍存5万多平方米,有大小房屋1732间,厅堂237个,天井206个,巷道64条,石桥58座,因此被誉为“民间故宫”。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个性的解放,人们都趋向于小家庭与过小日子了,而这个村落的人,仍聚居在同一片屋檐下,守护着同一个老祖宗,天下罕见,故荣膺为“天下第一村”。张谷英村古建筑群,是汉族民居当中的幸运者。这幸运既来源于现代人的坚守,也来源于先祖们的智慧。

布 局

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从三面环绕龙形山达600余米,主要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天井围屋组成。其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又先后多次续建,时间跨度一百多年,风格却如出自一人之手。其布局依山就势,采取“干支式”结构。

“干”就是各片房屋都有一条纵向主轴线,一般由3至4进堂屋组成,多的可达5进;“支”就是纵轴两边并列伸出3至4道垂直于纵轴的横向分支,每一分支又由3至4进堂屋组成,面积一模一样,中规中矩。“干”与“支”浑然一体,形成“丰”字形平面。

当大门的“干”是5井5进,支是3井3进,24个横堂;王家塅的主轴是3井4进,31个横堂:上新屋是4进7井。这种“丰”字形的平面布局不是呆板的左右一致,而是将主轴设置在地理风水的最佳位置,然后巧妙地利用横向地形,依山就势,酌其增减,灵活自然。

例如当大门、王家的主轴都向左偏移,分别居于龙形山的“龙头”与“龙腰”位置。这种“干支式”布局,突出反映了儒家合“中”的观念。既有传统建筑中轴线的共同特征,又有其变通之处。

第一,主轴是建筑群的中心,由天井、堂屋构成的院落层层递进。紧贴墙身外侧用“暗巷道”包绕主轴,由此通入多条附属横向轴线上的房屋。

第二,横向支轴线上的房屋,其天井与堂屋的正面均朝向主轴线上的房屋,呈现向“中”呼应之势。

第三,居住在横向支轴上的人们进出,得经纵向暗巷道,从主轴大门出人。

人们由一个总出人口进出,既是安全上的考虑,也体现了张氏家族聚族而居的合“中”意识。合“中”体现了向内的凝聚力。因此,整个建筑群虽是纵横交织,四处铺开,但却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王绍周教授说:“这是按《周易》之“离卦构思,也是封建宗法伦理文化理念的体现。这种建筑布局在国内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极具有研究考察价值。”

单 元

无论是主轴还是附轴上的建筑,皆由数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均有天井、堂屋、正房、厢房,构成一个个小家庭的居住空间。单元之间又以屏门、隔扇、檐廊、巷道等分隔沟通。分则自成体系,互不干扰;合则贯穿一体,聚家为族。

穿行其间,晴不曝日,雨不湿鞋。每个单元的结构几乎是一样的,面积也相等。例如当大门每个单元的面积都是168平方米,即12米的进深,14米的排面。王家主轴单元的面积是192平方米,即12米进深,16米的排面。

每个单元均是四室一厅一天井的组合。下为天井,上为堂屋,天井两侧是厢房,堂屋两侧是正房。杂屋、牲圈、厨房等一般设置在主体建筑的偏隅,因为旧时几代同堂,集体开餐,在生产、生活上不分家。

天井与前一个单元的堂屋相衔,堂屋与后一单元的天井相接。堂屋比天井要高15~20厘米。既防雨水溅堂,又丰富了空间层次感。堂屋为正方形,天井与两边廊道形成长方形的“回”字平面。

堂屋两侧是正房,面积约为24平方米,一般供长辈居住。天井两侧为厢房,面积约18平方米,一般供晚辈居住。厢房相对不高,给二楼设置女子绣楼提供了空间。绣楼伴天井而设,采光条件极佳,亦好挑花绣朵。临天井一侧的雕花窗扇,美不胜收。

从绣楼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下面的动静,而从厅中却只能望到精美的雕花与朦胧的倩影。每个单元相对独立,显得完整而宁静。但纵横轴线又将其凝聚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出家族的融洽亲合,富有浓厚的人情味,也适应了大家庭文化心理观念上的需求。

堂 屋

堂屋是张谷英村古建筑群的灵魂。分布在“干”上的堂屋称主堂,分布在“支”上的堂屋叫横堂。整个建筑群中共有237个堂屋。不论是在主轴还是在支轴,堂屋总是居于中央,从用料、尺寸上来说也是最大的,具有方正、高大的空间形象。

当大门的堂屋均是7米见方,面积为49平方米;王家塅建筑群年代稍晚,主轴上的堂屋为8米见方,面积为64平方米。堂屋既是议事、祭祀、婚丧、待客、宴请、生产等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组成一个个家庭单元的核心,左右的房屋以此为中心对称分布。

堂屋与天井组成的空间面积,与左右对称的正房、厢房面积之和相等。张谷英村的堂屋有如下特点:第一,普遍采用开敞式堂屋。天井与厅堂连成一片,形成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流通。堂屋结构中设有屏门,可开可合。开启时,形成通透界面;闭合时,两个空间相对隔开,互不干扰。

第二,中轴线上的各堂屋虽为单层,但其高度相当于左右两侧厢房的两层高度(约7米)。所以,从外观上看,整个大屋给人的感觉是封闭的,而步入其内,却给人豁然开敞之感。

第三,分布在主轴上的堂屋,是空间序列的高潮和重心所在,寓意着家族昌荣,步步高升。因此,从大门、二门到厅堂,台阶和屋脊在建造上一般采用阶阶高升的办法,意味着连升三级。例如当大门主轴上堂屋、天井的空内离地面的高度,依次递增10cm,祖堂则高出20cm;屋脊高度从门厅开始也依次为7.1m、7.0m、7.2m、7.6m。顺沿中轴线,重重堂屋,排比式的烘托,显示出了堂屋在整个建筑中的核心地位。

第四,堂屋中的祖堂屋,在中轴线上的最后一进,是整个建筑中朝向最好、全宅中地位最高的,是以家庭为基本社会细胞的封建宗法社会的精神象征。祖堂内设神龛,供奉祖先牌位。在当大门的祖堂内,供奉着始迁祖张谷英的塑像,神龛两边悬有黑底金字的对联:“玉海振家声,云礽递传,万丈文光誊谱牒;清河绵世泽,椒条繁衍,千秋德水荐香。”

0 阅读:0

天听大豫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