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是中国最早的酿造酒,更是酒中之祖、酒中之王,源于中国、兴于中国,唯中国所独有。它一般用谷物作原料,南方以糯米为主,北方以黍米、粟为主。
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古人就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诗经·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描述的就是陕西岐山周人秋收黍米,春来酿造北方黄酒的景象。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商隐(“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等诗人都留下大量赞美黄酒的诗句。到了民国时期,黄酒价贵买论升,白酒价贱买论斗。直到上世纪50年代前,黄酒的全国产量还是白酒产量的1.5倍。
可如今,黄酒逐渐被边缘化,占酒类市场总量不到2%。究其原因,首先是口味比较单一、口感偏苦涩、酒香不够浓郁,并不被大部分消费者所认可。其次是消费市场区域化,依然集中在江浙沪地区,出了包邮区,多数消费者会将黄酒等同于料酒。
更重要的是,与白酒相比,黄酒的酿造工艺更简单,产品附加值更低,主流价位在20~30元左右,与白酒的千元价格带形成天壤之别。保质期相对较短(只有1-3年),也注定其不可能产生像白酒那样的收藏价值。
黄酒行业三家上市公司——古越龙山、会稽山和金枫酒业各自面临不同的挑战。上海地区最大黄酒生产企业的金枫酒业,前身系第一食品,旗下拥有石库门、金色年华、和酒、金枫、侬好、惠泉、锡山、白塔等品牌。去年营收同比微涨0.87%至5.78亿元,净利润同比减少94.49%至576.14万元。
分市场来看,江浙沪营收占比高达95%以上,其中,上海市场销售收入占比约七成,江苏市场占比超两成。而“其他地区”收入仅有2821万元,占比4.98%。分产品来看,高端产品收入同比增加9.08%。近年来,金枫酒业对“石库门”品牌进行升级,推出红标6年、黑标9年、石库门1921、锦绣12、经典20、石库门海上繁华等产品。
会稽山(会稽山、西塘、乌毡帽、唐宋等)实现营收16.31亿元,净利润1.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6%和17.74%。分市场来看,江浙沪地区销售收入占比为88.87%,浙江是核心市场,占比六成,非江浙沪地区收入为1.67亿元,占总营收的10.56%,与2017年的不到7%相比有了一定提升。
分产品来看,中高档酒收入10.65亿元(销量5.3万吨),同比大涨31.29%,是公司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高端产品的毛利率达到61.57%,同比增长6.8个百分点。近年来,会稽山持续加码高端化战略,推出“兰亭”系列高端产品,聚焦“高雅宴请喝兰亭”价值密码,与高端餐饮场所和非遗项目等合作,举办品鉴会、回厂游等活动,并在全国开设42家兰亭高端品鉴馆,深入布局高端市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会稽山销售费用同比猛涨60.25%至3.32亿元,其中广告宣传促销费为1.62亿元,同比翻番,这也引发市场对其业绩增长或源自“砸钱式”营销的质疑。
古越龙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的传承基地,旗下拥有古越龙山、沈永和、女儿红、状元红、鉴湖等品牌。其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绍兴市专卖事业分处绍兴酒厂,推出的加饭酒在新中国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此后历经数次合并与更名,1994年绍兴市酿酒总公司和沈永和酒厂“强强联合”,组建成立中国绍兴黄酒集团。三年后,由集团独家发起组建的古越龙山正式上市,成为黄酒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2024年,古越龙山实现营收19.36亿元,同比增长8.55%,依旧占据“黄酒一哥”宝座,但净利润同比下降48.17%至2.06亿元。中高档酒营收同比增长12.47%至13.98亿元(销量5.5万吨),是增收的“主力军”。近年来,公司陆续推出1959白玉、国酿1959青玉、国酿1959红玉、古越龙山·只此青玉、鉴湖1952、状元红麒麟系列、女儿红桂花林藏、沈永和等高端产品。
相较而言,古越龙山是三家公司中“全国化”做得最好的,去年在江浙沪地区的收入占比为59.26%;“其他地区”收入为7.76亿元,占比提升至40.74%,公司北拓西进全面“补空白、扫盲点、拓网点”,填补北方22个地级市空白市场。截至目前,累计开设品鉴馆(慢酒馆)61家,今年计划新开品鉴馆10家以上,招商100家以上,以此实现全国化布局。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黄酒的“突围”方向在于高端化、年轻化、时尚化。随着年轻人对健康饮酒和微醺文化的认可,三家公司积极调整策略,比如古越龙山开发出气泡黄酒、“啡黄腾达”咖啡黄酒、青柠黄酒、可乐黄酒等新产品,女儿红“温渡酒馆”、状元红“小酒馆”、黄酒小镇“微醺舍相继开业。会稽山推出“一日一熏”气泡黄酒,旗下的1743黄酒吧提供黄酒奶茶、黄酒棒冰、黄酒巧克力等黄酒类产品。金枫酒业则发力新品,推出黄酒咖啡、黄酒冰激凌、黄酒提拉米苏、黄酒鸡尾酒等“黄酒+”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