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平常的下午,你和朋友聊起育儿。
朋友的孩子总是无法专注,常常打翻牛奶。
而你的孩子,虽不至于翻江倒海,却也时常让你无奈。
这时,谁提到了最近引发热议的哪吒电影,特别是其中表现出来的育儿智慧让你忍不住想多聊几句。
谁能想到,一个在传统故事中被妖魔化的角色,竟能在新版电影中变成育儿启示的来源?
充分的接纳:孩子安全感的来源电影中的哪吒一出生就被认定是“魔丸”,这似乎就注定了他要被排斥。
但在电影中,他的父母李靖和殷夫人的选择迎来了观众的共鸣。
他们全然接纳哪吒,不因他的“魔性”而对其失望。
这种无条件的接纳,为哪吒带来了安全感,也是很多时候父母需要学习的地方。
想想看,孩子固然会有调皮捣蛋的时候,会把客人的茶杯当成玩具,会在超市里撒泼打滚。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责备或惩罚,但或许哪吒的父母给我们一种新的思考:如何在这些行为背后看到“求爱”或“求理解”的内涵。
接纳不是放纵,而是理解行为的根本原因。
通过满足他们的需求,孩子反而更可能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如何他们是被爱的。
科学树立规则:儿童成长的隐形翅膀有一次,一个朋友告诉我,她的孩子几乎每天早晚都要花些时间在书本和玩具上,似乎乐在其中。
她没有刻意要求孩子做到这样,而是通过为孩子设置一些小规则,在家中制造了一种有序的氛围,这是从哪吒的老师太乙真人那里学来的。
在电影中,太乙真人用一个个小挑战让哪吒学习忍耐和责任感。
朋友说,虽然孩子小,他们对规则和界限有天然的敏感。
给他们制定一些简单却明确的规则,比如“积木玩完要放回盒子里”或是“晚上八点后关闭电子设备”,会让他们养成习惯、获得自控力,而不是急躁地去试探这些界限。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规则之外,得有父母和孩子的亲密互动。
规则是成长的翅膀,但有爱的陪伴才可让它们作用,不同于那些让人窒息的强制要求。
大胆表达爱意:让孩子懂得爱与被爱朋友说,其实有时候她挺尴尬的,尤其是在外面,又是亲又是抱,总怕别人觉得这是不是太多了。
可是,她从哪吒的经历中找到了自信。
不妨大胆地表达对孩子的爱,不要因为孩子长大了一点就变得内敛。
在电影中,哪吒的母亲殷夫人面对即将离去的哪吒,一次次张开双手,即便哪吒有点羞怯,也毫不犹豫地展示她的爱。
这种毫无保留的关心和温暖,成为了哪吒对抗命运的底气。
在朋友的实践中,她发现,只要自己抱着积极的期待和鼓励去关心孩子,孩子会理解并且懂得感激。
他们学习到爱与被爱之间的平衡,从而愿意去付出,去分享。
他们可能不如哪吒那样拥有魔法,但他们的内心却可以变得无比强大。
结尾生命的早期阶段是极其重要的,而我们从哪吒的影片中引发的育儿思考,其实也是生活点滴堆叠出的智慧。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在自由和规则之间找到平衡,还要在浑浊的世界中感受到爱与温暖。
到了我们才发现,哪吒的逆天改命,实际上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有的旅程。
作为父母,他们不是绘制孩子命运的画家,而是帮助他们手握画笔的人。
通过理解、规则和爱,他们创造出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这样的育儿方式,也许未必完美无瑕,但必定充满贴心的温暖,以及对生命最真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