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了一段视频: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在家里疯狂蹦跳,桌上的水杯都被他踢翻了。
他的妈妈在一旁无奈地摇头,而男孩却气定神闲,完全不理会。
可是视频的另一部分,这个男孩在学校的表现却判若两人,像只小猫一样安静地坐在教室角落,老师喊他的名字时,他甚至吓得不敢抬头。
这样的反差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家里像个“小霸王”,但在外面却表现得那么胆小?
孩子为何在家横行无忌?
在家里表现得“横”,不仅仅是孩子在发脾气,更像是一种宣泄。
在熟悉的环境中,孩子知道自己所冒犯的界限在哪里,知道父母会给予宽容。
家里本身就是一个安全的港湾,无论怎么“作”,孩子们大多知道,总会被原谅。
他们在家里展现出的“拽”,其实是对家庭包容的大胆尝试。
正是因为了解了家的底线,他们才敢于在家中横行。
这种表现并不无端发生,往往与家庭内部的氛围有关。
例如,独自忙着处理一切的妈妈,即使再有力量,也难以满足孩子对陪伴的深层次需求。
爸爸的缺席,或是过度的压迫感,让孩子在家里找到了一个发泄的出口,既是在寻求注意,也是渴望得到控制感。
家庭教育失衡的背后:爸爸的角色缺失在许多家庭中,爸爸扮演的角色常常失衡。
要么过于忙碌,要么在家过于严厉,导致孩子无法感受到父爱的支持。
有些爸妈可能认为,只要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就够了,其实不然。
孩子更渴望的是亲密的情感连接,而不是冰冷的物质体验。
邻居家的小男孩,他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师,常年不在家。
每次回家基本上就是瘫在沙发上,妈妈则忙里忙外地照顾孩子的饮食和学习。
这个孩子每每在家中显得霸道十足,对妈妈说话大声却毫不在意,因为他知道,妈妈再怎么生气,最后都会原谅并呵护他。
但在学校,他却像变了一个人,安静得让人心疼。
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爸爸“缺席”,孩子在情感上会感到一种无法填补的空缺。
他们的“拽”只是为了吸引目光,而不是对家里的不满。
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的缺失让他们学会在外界环境中隐藏自己,因为他们不确定外人是否会像妈妈那样理解并接纳他们的错误。
如何打破‘窝里横、外面怂’的怪圈?
要改变这种状态,最重要的是家长双方要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爸爸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每天花上十分钟陪孩子聊天或者读书。
这种简单的陪伴反而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他们的表现也会因此有所改变。
妈妈则可以适当“放权”,允许爸爸参与教育孩子的过程,不要“一把抓”。
父母可以共同制定一些家庭规则,不过多限制孩子的自由,而是让他们在明确的规则下成长。
比如,每当孩子在家中表现得过于“横”时,妈妈可以引导他们想想在外会怎样表现,从而让他们理解,在家中也要学会尊重他人。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度过这样一个阶段:他的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一起陪伴。
爸爸从没错过每一个家长会,也没有缺席过他的成长。
虽然工作忙碌,但他坚持每天抽出时间陪孩子做一件他们喜欢的事。
这种全程参与,让孩子始终对家有一种高度的信任和情感依附,没有过度的情绪释放需求。
结尾,其实,在家庭中,教育不应该只是父母对孩子进行的单方面输出,而是双向的互动。
家是实践爱的地方,也是行为规则的初步养成环境。
我们不能仅将“长大”作为对孩子的期待,还应该在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和指导。
当孩子们在外也能如在家般自信的时候,才是真正完成了优秀的家庭教育。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改变,我们不仅是在引导孩子如何在家庭中找到平衡,更是在塑造他们面对世界时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