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将小说集卷一《先秦-1》
作者:大漠剑客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主人公简介: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著有传世名作《孙子兵法十三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

一、早年孙武
公元前539年的春天,在古老的齐国大地上,贵族孙凭的府邸里暖风轻吹,小鸟鸣叫,柳丝飘荡。府邸内的私塾里,几个孩童正在读书练字。老师面容清瘦,长须飘然,在一旁观察着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先生,祀是什么?戎是什么?”六岁的孙武突然站起来,迈着轻快的步伐,跑到老师面前,仰起头,小小的眉头微微皱起,用那清脆的声音问道。原来,他读到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句话时,心中涌起了无数的疑问。
老师看着眼前这个充满求知欲的孩子,心中不禁一暖,随口回答道:“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孙武眨了眨明亮的眼睛,接着问道:“祭祀是种精神的寄托,怎么能和兵戎相提并论为国家的大事呢?”
老师被孙武的问题问得一时语塞,他惊讶地看着这个年仅六岁的孩子,心中暗自赞叹他的聪慧与敏锐。
孙武出生于一个贵族世家,远祖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妫[guī ]完的后代。作为陈厉公的长公子妫完为避祸逃到了齐国,为了感谢齐桓公赐给他田庄而改姓田。到了孙武的爷爷孙书时,官至大夫,后因景公赐姓孙氏,改姓名为孙书。父亲孙凭朝中为卿,叔父田穰苴是齐国著名的军事家,大将军。到了孙武出生时,已是妫完的第七世孙了。
家族的荣耀与传承在他的血液中流淌。自小,孙武就展现出非凡的聪慧。那一双明亮的眼眸中,总是闪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的渴望。在这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中,孙武得到了最好的教育。
随着孙武的长大,他逐渐显现出对军事的浓厚爱好和特有的天赋。也许是自幼受到将门家庭的熏陶,孙武自幼聪慧睿智,机敏过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而且特别尚武。每当孙书、孙凭自朝中回到家里,孙武总像一只欢快的小鸟,飞奔到他们面前,缠着他们给自己讲故事。他特别喜欢听打仗的故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英勇的将军和士兵,都让他心驰神往。他会静静地坐在一旁,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之中。
时间一长,在一旁侍候孙武的奴仆、家丁也都学会了这些故事。于是,当祖父和父亲不在家时,孙武就缠着他们给自己讲。他们虽然没有祖父和父亲讲得那么生动,但孙武依然听得津津有味。
除了听故事,孙武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是兵书。孙家是一个祖祖辈辈都精通军事的贵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书非常多。上自黄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关战争的许多竹简,塞满了阁楼。孙武常常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情,爬上阁楼,小心翼翼地把写满字的竹简拿下来翻看。
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是一扇扇通往神秘军事世界的大门,吸引着他不断地探索。有不明白的问题,他就请教家聘的老师。老师总是被他的问题难住,但也会尽力为他解答。有时候,孙武甚至直接找祖父、父亲问个明白。他们看到孙武对军事如此热爱,心中既欣慰又自豪,总是耐心地为他讲解。

孙武的祖父孙书,是一位经验丰富、战功赫赫的老将。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智慧。每当孙武向他请教问题时,孙书总是会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战斗岁月,用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来回答孙武的问题。孙书还会带着孙武一起研究兵书,分析历史上的著名战役,让他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在祖父的教导下,孙武对军事的理解更加深刻,他的心中也燃起了成为一名伟大将领的梦想。
父亲孙凭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朝中担任要职,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经常与孙武讨论国家大事,让他了解到战争与政治、经济的紧密联系。孙凭告诉孙武,战争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单纯的杀戮。一个明智的将领,应该在战争中权衡利弊,选择最有利的战略和战术。他还教导孙武要学会用人,要善于团结士兵,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在父亲的影响下,孙武开始关注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他明白,只有了解全局,才能在战争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叔父田穰苴更是孙武心中的英雄。田穰苴是一位威震四方的名将,他以严明的纪律和卓越的指挥才能著称。孙武常常听人讲述叔父的故事,心中充满了敬佩之情。
有一次,孙武终于有机会见到了叔父。他兴奋地围着叔父转,不停地问着各种问题。田穰苴看着这个充满朝气的侄子,心中十分喜爱。他耐心地回答了孙武的问题,并给他讲述了自己在战场上的经历。田穰苴告诉孙武,纪律是军队的生命,一个没有纪律的军队是无法战胜敌人的。他还教导孙武要学会灵活应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和战术。在叔父的教导下,孙武对军事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家人的影响和教导下,孙武对军事的热爱愈发深厚。他没有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依旧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无论是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夏天,孙武都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军事训练。他练习武艺,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他研究兵法,提升自己的军事理论水平。孙武心中朦朦胧胧有一个理想,那就是长大后要像他的祖父孙书、叔父田穰苴一样,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的大将军。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武逐渐成长为一个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青年。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他的名字也在齐国传颂开来。
但是,孙武还没有来得及施展宏大抱负,一场内乱已经在齐国掀起。
公元前512年,田、鲍、国、高这四个齐国显赫的权贵家族开始在复杂险恶、尔虞我诈的权力争夺战相互倾轧,曾为齐国立下过汗马功劳,同为田氏后裔的大司马田穰苴屡遭谗言,抑郁而终。
叔父的去世对孙武触动很大。
“我学的一身武艺,满腹武略文韬还没有来得及施展,就卷入残酷的政治斗争?不行,这齐国,已非吾施展抱负之地。”孙武独自在房中踱步,眉头紧锁。
齐国的政治局势混乱,内部争斗和腐败如同阴霾般笼罩着整个国家。那些曾经辉煌的宫殿如今充满了阴谋与算计,贵族们为了一己私利争得你死我活让孙武感到深深的失望,
于是,他毅然决定离开齐国,去寻找一个能够实现自己抱负的地方。
孙武听闻南方的吴国正在崛起,吴王阖闾雄心勃勃,广纳贤才,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便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吴国的征程。
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旅途,孙武终于来到了吴国。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作为一个年轻人,无人引荐,难以见到吴王,他也不想随随便便冒失地毛遂自荐。于是,就选择隐居在吴国国都姑苏(今苏州市)城外的一个小村庄里。这里宁静而祥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纷争。孙武决定在这里一边读书练武,一边把这些年来自己对兵法的学习领悟写成一部兵书,期待有朝一日可以排上大用场。他相信,这部兵书将是他实现抱负的关键。

一天清晨,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洒在地面,孙武像往常一样,早早起身,在院子里踱步沉思。他时而凝视着天空中飞过的鸟儿,仿佛从它们的飞翔中领悟着战略的灵动;时而轻抚着院中的花草,感受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思考着如何将这种力量运用到战争之中。
正在孙武正沉思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他抬头望去,只见一个身材高大、面容坚毅的男子向他走来。此人正是吴王阖闾身边的大臣伍子胥。
原来,伍子胥的父亲武奢和哥哥武尚被从楚平王杀死后,他逃亡到了吴国,帮助吴王阖闾杀死吴王僚登上王位,得到了吴王阖闾的信任和重用。伍子胥一心想报仇,吴王就要他帮忙找到一个厉害的将军带兵。找不到就暂时不能讨伐楚国。伍子胥四处打听,听说姑苏城外刚刚来了一个齐国来的年轻人,是一个贵族子弟,每天读书练武,还正在写兵书。认为必定来历不凡,说不定就是自己要找的带兵将军,就决定前来探一探虚实。
伍子胥走到孙武面前,拱手道:“在下伍子胥,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得见,实乃幸事。”
孙武起身还礼,微笑道:“不敢当,阁下过奖了。不知阁下有何事?”
伍子胥眼中闪烁着敬佩之色,说道:“我听闻先生对兵法深有研究,心中十分钦佩。如今这乱世,正需要先生这样的人才。不知先生有何打算?”
孙武微微一叹,道:“吾本欲寻一处能施展抱负之地,然至今未得。”
伍子胥连忙说道:“先生莫急,这吴国正有明主。吴王阖闾雄心壮志,广纳贤才。先生若能得吴王赏识,必能一展才华。”

孙武听后,心中一动。他与伍子胥交谈起来,发现两人志同道合,都胸怀大志,渴望在这乱世中有所作为。
“如今各国纷争不断,百姓苦不堪言。吾等当如何才能结束这乱世?” 伍子胥皱眉问道。
孙武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战争虽不可避免,但应以智谋取胜。不可仅凭武力,而应讲究战略战术。”
伍子胥点头称是,又问道:“那先生以为,何种战略最为重要?”
孙武眼中闪过一道光芒,说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必先了解敌人的弱点和优势,方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十分热烈。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和平的渴望。
“听说先生著有兵书一部,可否令吾一睹为快?”伍子胥继而向孙武提出请求,显得诚挚而又迫切。
“不敢不敢,实乃雕虫小计,难入您的法眼。”孙武一边谦虚着,一边起身从书架上拿出了《孙子兵法十三篇》恭敬地递给了伍子胥。
伍子胥手捧《孙子兵法十三篇》,目光在那一行行古朴的文字间缓缓游移,心中波澜翻涌,久久不能平静。
良久,看完兵书,他微微闭起双眸,脑海中仿佛浮现出金戈铁马的战场,战鼓擂动,旌旗飘扬。再度睁开眼睛,凝视着手中的兵书,感慨万千。
“此《孙子兵法十三篇》,真乃惊世之作。其对战争之洞察,入木三分。论道用兵之法,从战略之谋划到战术之细微,无不详尽且精妙绝伦。观其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短短数语,便深刻揭示了战争之于国家之重。”
伍子胥轻轻翻动书页,继续感叹道:“书中之谋略,奇正相生,虚实相应。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此理至深。孙武以其非凡之智慧,剖析战争之本质,为后人指引了前行之路。吾纵横沙场多年,自以为对战争有所领悟,然今日读此兵书,方知吾之所学不过沧海一粟。”
他站起身来,踱步于室内,思绪仍沉浸在兵书之中。“有此兵法,若为明君所用,定能成就一番霸业。孙兄之才,实乃天纵。吾当细细研读,取其精华,以助吾主成就宏图大业。”
“此兵书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成为后世兵家之圭臬,为后人指引战争之路。吾有幸得见此奇书,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伍子胥的心中充满了对孙武的敬佩和对未来的期待,他深知,这部《孙子兵法十三篇》将为这个动荡的时代带来新的希望和方向。两人约定,找到合适的时机,伍子胥将向吴王引荐孙武,两人共同辅佐吴国,图谋大业。
从那以后,孙武和伍子胥的友谊日益深厚,两人常常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他们共同等待着时机的到来,期待着能为这乱世带来一丝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