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满 15 年就能领养老金”,这句话听上去像是养老保险的“及格线”,可真把它当终点,结果往往让人失望——为什么?算一笔账就知道。假设你所在城市的上一年度社平工资为 9 万元,选择最低缴费基数 60%(5.4 万元),缴费指数大约 0.6。15 年缴费期满时,你的个人账户累积余额约 8.1 万元;再按国家公式折算,基础养老金部分大约等于当地社平工资×(1+缴费指数)÷2×1%×缴费年限,即 90000×(1+0.6)/2×1%×15≈1.08 万元/年,合每月 900 元。个人账户养老金=账户余额÷计发月数(60 岁对应 139 个月),约 8.1 万÷139≈584 元/月。两项相加,每月到手仅 1484 元;考虑地区差异、最低缴费人群普遍社平工资更低,现实中很多人每月只拿 1250 元左右。

这笔钱意味着什么?一年约 1.5 万元;如果你从 60 岁开始领取,即便每年上涨 4%(近十年平均涨幅),到 80 岁总领取额也只有 62 万元左右。再加上丧葬补助金与抚恤金,整体待遇往往停在 75~80 万元区间,与“百万养老金”仍有明显差距。为什么跨不过这条线?核心在于“积累时间太短、缴费基数太低、复利效应太弱”这三道坎。
换个视角,把缴费年限拉长到 20 年会怎样?同样按最低基数缴费,个人账户余额可攀升到 10.8 万元;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里,“缴费年限”直接乘 20,立刻比 15 年版本多出 33%。月养老金大约 1650 元起步;若依旧按 4% 年增幅递增,到 80 岁时总领取额可逼近 85 万元,再加抚恤待遇,就有望冲击 100 万元大关。若再把缴费基数抬到社平工资的 1 倍或 1.2 倍,“百万”几乎是顺手拈来。
别小看每多缴一年带来的“复利”。养老金的计算公式本质上就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立体奖励:①基础养老金的年限系数按年累进;②个人账户钱越多,计发月数越少,月领金额自然上浮;③年度上涨按百分比计,基数越大,涨额越快。这三重加码叠在一起,时间越久、基数越高,最终差距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再看两个真实情境:老王和老李同城同岗,均按最低基数缴费。老王干满 15 年就停缴,60 岁开始每月领 1250 元;老李坚持缴 25 年,账户余额翻倍,基础养老金也更高,60 岁时月领 2200 元。若两人都活到 85 岁,老李累计可比老王多拿近 45 万元,相当于一套三线城市小户型的首付款。你说,坚持多缴几年值不值?
当然,有人担心“工作越久缴越多,万一活得不够久岂不亏本?”——这正是制度里“长命风险”与“社会共济”的平衡:你多缴的那部分并不会“蒸发”,而是转化为更高的月度现金流,一旦活得长就能持续回收;如果寿命不及平均水平,国家还会一次性支付抚恤金给家属,避免“颗粒无收”。
所以,千万别把“缴满 15 年”当成保险的终点线,它只是法律意义上的“入场券”。真正决定退休质量的,是你愿意为“复利效应”再投入多少时间和基数。下一次你准备调整社保缴费档次或考虑提前停缴时,不妨先拿出计算器,算一算自己未来想过怎样的老年生活——是每月手握三千、四千元的从容,还是勉强维持日常的紧绷?答案,其实早已写在今天的缴费记录里。

说到这儿,不妨给自己留三个互动小问题:你目前的缴费年限是多少?缴费基数是社平工资的几成?你愿意为每月多几百元的退休金,再多工作或多缴几年吗?把答案写在纸上,也写在行动里——因为每一次“多缴”与“长缴”,都是在给未来的自己加一层更厚实的安全垫。
和职工医保比起来性价比太低了。交同样的钱,领的钱悬殊几倍。
多缴费十年,十年多少钱?一个月个人缴费4百多,单位8百多,共一千三百,一年一万5,十年十五万[笑着哭]
在东莞交了18年零10个月,60岁领养老金1610元,医保还要交够30年才保终身。不知以后养老金能加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