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4月18日,距离2025年养老金调整的最终方案发布已不远。尽管截至目前人社部和财政部尚未正式对外公布相关通知,但从以往的节奏来看,越是接近下旬,发布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被外界视为“窗口期”的4月18日,其关注热度也水涨船高。

在这轮养老金调整中,公众视线尤为聚焦的群体,是1954年至1959年出生的退休人员。这部分人群正处于高龄临界线之上,有望享受到政策中的“高龄倾斜”待遇。然而,“是否上涨更多”,却并不是单一由年龄决定,而是一个与缴费年限、养老金基数及地方执行细则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首先我们来解读养老金调整的结构机制。本轮调整预计继续沿用“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高龄倾斜”的“三结合”方式。所谓定额调整,是对所有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按固定金额统一增加,属于普惠性质;挂钩调整则根据缴费年限及原养老金金额进行比例增发,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原则;高龄倾斜则是重点照顾年满一定年龄的退休老人,按年龄层级额外增加养老金,旨在保障高龄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支出。
在高龄倾斜部分,1954年出生者已于2024年年满70岁,这一年龄段在全国大多数省份均符合加发条件。例如,辽宁省2024年对70岁以上人员加发30元,80岁以上加发60元;在青海、新疆、黑龙江等地,倾斜金额甚至更高。而1959年出生者则刚刚步入65岁,尽管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尚未纳入高龄倾斜范围,但像北京、上海、浙江这类政策先行地区,已对65岁以上群体给予倾斜性补助。因此,是否能享受“高龄加发”,关键在于所在地区是否将“65岁”纳入适用年龄段。
不过,值得强调的是,高龄倾斜虽具有温暖人心的象征意义,但从实际金额来看,往往属于“锦上添花”,并不能对养老金总额产生决定性影响。例如即便是倾斜最高的70至100元,也仅占养老金总额的3%左右,而挂钩调整部分则可能带来数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差异。因此,一名1954年出生的退休人员,其养老金能否实现“上涨更多”,仍然主要取决于两个核心变量:一是他的缴费年限是否足够长,二是原养老金基数是否处于较高水平。

我们不妨以实例说明。假设甲先生为1954年出生,缴费年限为38年,退休时月养老金为4500元;乙先生为1959年出生,缴费年限为30年,月养老金为2800元。从挂钩调整的角度,甲先生因缴费年限更长、基数更高,挂钩部分的增幅会大于乙先生,即便后者在部分地区也获得了65岁倾斜加发,也未必能“反超”甲先生。从这个层面看,养老金上涨幅度的决定权,依旧握在缴费年限和原养老金金额的手中。
此外,各地实际执行政策之间的差异,也是一项关键变量。有的省份定额调整金额较高,如广东、江苏等地过去几年平均在60-70元左右;而部分经济相对困难地区,如西部部分省份,可能只有50元甚至以下。同时,在高龄倾斜上,一线城市倾斜额度远高于中小城市,部分地区还会根据城乡身份、企业或机关单位退休身份等因素制定差异化加发标准。这些地域政策细则决定了,同样是1954年出生的退休人员,在不同地区养老金增加的实际金额,可能会相差数十元甚至百元以上。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退休身份背景的差异。如部分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前退休的人员,视同缴费年限较长、养老金基数普遍较高;而部分灵活就业人员,由于缴费比例低、年限短,整体养老金基数偏低,即便享受同样比例的调整,绝对增额也有限。这种制度内外的待遇差异,在高龄调整中的体现也颇为明显。

综上所述,尽管4月18日是否公布调整通知尚有不确定性,但养老金上涨趋势已成定局。对于1954至1959年出生的退休人员来说,高龄倾斜确实带来了一定的“时间红利”,尤其是跨入70岁门槛的群体,获得倾斜待遇的概率和金额均明显提高。但最终养老金能否“上涨更多”,依然需综合缴费年限、养老金基数以及地区政策等多项指标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