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唯一投入使用的双三战机,能以三马赫的声速飞上3万米的高空,也是唯一一款钛合金飞机,93%的机身都是钛合金打造,也是唯一一款可以变形的飞机,地面与天上的机场相差30多公分,曾数千次侦察他国情报,却从未被击落,这就是米国的S271黑鸟侦察机,历史使命就是为了取代U2执行侦察任务。
那么问题来了,65岁高龄的U2还在服役,为何黑鸟却早早退休了的?不停漏油的黑鸟又是如何只露的呢?即使全身都是黑科技,又为何自己连摔十几架?
其实早在U2刚开始使用时,米国就着手研发它的继任者,其主刀总师则是臭鼬工厂的创始人凯利约翰逊,洛克希德公司的灵魂人物,一个十足的机械狂魔,因为在当时,选择比黄金还贵的钛合金就意味着不可焊接,那么黑鸟为什么非钛合金不可呢?
这其中米苏之间还有段小插曲,飞机设计超一倍音速就要突破音障的坎,超2.5倍音速就要突破热障的坎,这个坎有多高?当飞机超过2.5马赫的时候,机身与空气快速摩擦,即便是在零下四五十度的高空,飞机表面温度仍高达三四百度,传统的航空材料根本扛不住。
那么非钛合金不可吗?也不是因为苏联就选择了不锈钢,造就了米格25,而财大气粗的米国则选择钛合金,但是盛产钛矿的却是苏联,于是美国巧立名目,倒手从苏联购得大量钛合金。那么有了钛合金就能造飞机吗?答案是还差得远呢。
钛合金的提炼就是一大难关,更关键的是,以当时的技术,钛合金是无法焊接的,所以凯利又做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操作铆接。以牺牲飞鸟结构强度为代价,黑鸟浑身上下的铆钉不计其数,可要命的是,在高温测试下,钛合金机翼同样皱的跟抹布一样,于是干脆把机翼设计成波纹板的形式,即便受热膨胀,也无非是皱纹深浅的问题。
黑鸟受热长皱纹,那么冷了呢?机身一冷一热,温度高达几百度,又因为采用了铆接技术,为了防止接缝处变形,缝与缝之间预留了空隙,这就导致机长在热胀冷缩下相差39公分,这一结构的直接结果就是漏油,那么有办法解决吗?有是有,那就是不在地面上加油。
飞机起飞只能添加少量燃油,等到加速到2.5马赫以上,机身温度上来后,自然就直露了,这时候再给黑鸟加油。可以说,黑鸟但凡执行任务,少不了奶妈的扶持,而黑鸟喝的油也不是普通的燃油,它需要在零下68度不上冻,零上343度不自燃,壳牌石油专为黑鸟打造了JP-7燃油,JP-七很难点燃,即便你把烟头丢进地面滴落的燃油里都不必担心起火。
当然,为了接替被竹竿捅下来的U2,黑鸟在演身上也下足了功夫,黑鸟虽然叫黑鸟,但他的眼神涂层其实是深蓝色的,而且还会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变淡,那么问题来了,黑鸟真的隐身吗?
黑鸟科幻的外观堪称外星产物,特殊的几何外形以及全身的吸波材料确实减少了雷达反射面积,但是一个表面温度高达三四百度的飞行器,即便雷达截面积为零,它也是一个超级耀眼的红外信号源,所以黑鸟在黑也毫无隐身可言。
不过即便黑鸟不能隐身,它也能来去自由,因为普惠提供的J58型变循环发动机,可以根据不同的飞行状态变换档位,低速时气流走内涵道,J58就相当于一台普通的涡喷发动机,可一旦高速飞行,气流则改走外涵道,发动机立马变身成一台高燃冲压发动机,气流会以三马赫的速度通过进气口,在经过减速,加压,燃烧,最后仍以三马赫的速度喷出,整个过程用时不到0.02秒,这相当于在台风中点燃一根火柴,还要保持火焰持续燃烧不能熄灭,这难度可想而知了。
论技术,黑鸟绝对是当年侦察机中的一匹黑马,可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啊,黑鸟自1966年服役,除了原型机共生产了32架,几千次的侦察任务中无一失手,他国不仅战斗机追不上,就连导弹也沾不上边。
而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款黑科技战机,非战斗折损率却高达37.5%,这坠机率连三哥都自叹不如啊,这当然与高科技的发动机脱不了关系,发动机进气口有一个可调节进气量的激波锥,每秒几百次的频率,但凡机载电脑出现卡顿,发动机就有可能喘不上气来,从而导致熄火。
可一台发动机停车,那一台却狂彪高速,就会让飞行陷入疯狂地旋转当中,飞行员往往分辨不出哪台发动机出现事故,所以无奈之下给双发装上了熄火装置,但凡出现停车情况,飞行员则第一时间将两台都熄火,再统一点火启动。
当然失败也是有的,不然也不会摔了12架,好在机毁人未亡,因为出色的弹射逃生装置时,12次事故中仅一名飞行员殉职,可躲得了初一,躲得过15吗?黑鸟就是为了刺探苏联情报而生,其机载照相机六分钟就可以拍摄覆盖整个意大利的高清照片,然而黑鸟光顾最多的不是苏联,而是古巴、越南、朝鲜,甚至是以色列。
1973年,黑鸟侵入以色列领空刺探核武情报,以方F4鬼怪战斗机立即升空,并发射了两枚响尾蛇导弹,想给黑鸟一记重锤,结果两枚空空导弹使出了吃奶的劲,都没追上黑鸟,黑鸟跑赢了以色列的响尾蛇。但这并不代表黑鸟就是无懈可击的,后面追追不上,前面和侧面照样可以攻击。
朝鲜就曾伏击并重伤过黑鸟,米国也因此放缓了对朝的侦查,相比朝鲜,苏联更没有理由打不下来它,所以基于对黑鸟性能的顾虑,米国从未赶在苏联上空放风,顶多是在边境线上打打擦边球,但黑鸟之所以退役,关键原因是太烧钱,不算飞行员人手一套2万美元的增压服,单就打造一架黑鸟就要投入20亿的研发成本,除去滴滴答答的漏油,单单一小时飞行邮费就要20万,而且黑鸟的出勤率那叫一个拖沓,从接到命令到起飞,需要19个小时的准备时间,每年维持飞行的成本就需要4-7亿,所以即便米国再土豪也伤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