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明天启二年(1622年),大明朝与后金争夺广宁城,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率领着剽悍的八旗军,像脱缰的野马一般,朝着广宁城扑去,不到一天的功夫,广宁失守。
彼时,熊廷弼仅带着五千士兵,在附近的堡垒与后金军展开殊死搏斗。战场上杀声震天。熊廷弼的五千人马,好几次险些被敌军重重包围,最终靠着熊廷弼不屈的意志和出色的指挥,才得以拼死突出重围,一队人马向着宁远方向艰难行进。

半路上,熊廷弼碰到了带着随从仓皇逃窜的王化贞。王化贞见到熊廷弼,瞬间崩溃,痛哭流涕:“大帅,我错了,我实在是太轻信蒙古人了!”声音里满是悔恨。
可这后悔,来得太迟了。紧接着,王化贞急切地提出要回救广宁。
熊廷弼望着眼前这个曾经与自己作对,不听号令,如今却吓得六神无主的人,心中的愤怒与无奈如同火山爆发,吼道:“晚了!事到如今你才明白联蒙平辽是错的,已经来不及了!广宁距离山海关有四百里远,咱们的军粮补给线已经被切断,现在回去,那不是白白送死吗!”
熊廷弼说完,猛地抓起火把,狠狠地扔向城中。刹那间,冲天大火熊熊燃烧起来,映照着他那疲惫的脸庞。
这位曾经巡按辽东、一手筑起辽沈坚城的铁血经略,此刻眼中满是无尽的悲凉,嘴里喃喃说道:“一粒粮食都不能留给建奴。”随后,带领着五千人马,一边与后金军巧妙周旋,一边保护着老百姓,一步步撤回到了山海关。
而另一边,努尔哈赤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夺取了广宁城。他站在城墙上,瞭望远方,心中满是得意与畅快,大笑着对手下说:“这广宁,简直是上天赐给我的,又给咱们进军中原铺了一块踏板!”
为了庆祝胜利,努尔哈赤大摆筵席,后金的营帐里一片喧闹,众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此后,他乘胜追击,后金军队势如破竹,又接连攻下四十多座城堡,辽西大地基本都落入了后金的版图。
丢失广宁的消息传到京都,震惊了整个朝廷。朝堂之上,大臣们瞬间炸开了锅,有的叫嚷着要彻查追究责任,有的则忙着推荐新的人选前往辽东收拾烂摊子,整个场面混乱不堪。
明熹宗赶忙下诏,命令熊廷弼与王化贞戴罪入京,听候发落。熊廷弼心里倒不怎么害怕,他觉得丢失广宁的主要责任不在自己,是王化贞擅自主动出击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皇上要治罪,也该是王化贞承担主要责任。
此刻,朝中兵部尚书张鹤鸣慌了神,因为是他推荐了王化贞,而且还一直压制熊廷弼。为了逃避责任,张鹤鸣主动请缨前往辽东。
明熹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可命运却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张鹤鸣到了辽东没多久,就不幸染上了疫病,还没来得及施展抱负,就含恨离世了。
无奈之下,明熹宗只好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各位爱卿,谁能出任辽东经略一职呢?”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默不作声。
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人觉得自己的能力能超过熊廷弼,另一方面,大家都清楚辽东就是个“绞肉机”,去了就是送死,谁也不敢冒这个险。
从李承梁到熊廷弼,在辽东为国捐躯的总兵以下将领就多达十四人,这惨烈的现实让众人望而却步。
明熹宗看着大家都装聋作哑,心里十分生气,怒道:既然没人主动站出来,那我就点名吧。他让兵部侍郎解经邦担任辽东经略前去上任,可解经邦还想多活几天,再三推辞,一会儿说自己不懂军事,一会儿又说无法承担如此重任,其实就是害怕去了辽东丢了性命。

明熹宗好言相劝,解经邦却怎么也不答应。这下可惹恼了皇上,行,你既然不愿意去,那干脆什么官也别做了,回家去看孩子吧!随即将解经邦革职为民。
接着,明熹宗点名让王在晋担任辽东经略。王在晋是江苏太仓人,通过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一开始,王在晋也想推辞,可又不敢像解经邦那样强硬拒绝,生怕也被皇上革职,最后只能无奈上任。
在朝廷里,多数官员都对前往辽东任职避之不及,可有一个人却反其道而行之,明知前方危险重重,却偏要迎难而上,这个人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当熊廷弼和王化贞戴罪入京时,袁崇焕刚刚升任兵部职方主事,这只是一个六品小官,主要负责为军队提供各类服务,比如绘制地图,标注山川险要之地,参与军队编制,协调各方后勤补给等,说白了就是为军队正常运转提供支持的官职。
朝堂上,袁崇焕向皇上请示,“微臣愿往辽东实地勘察一番,兵书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明熹宗一愣,心说还有主动请缨上辽东的,对袁崇焕另眼相看。
“朕恩准,要不要带随从?”
“皇上,我单人匹马就可以。”群臣对袁崇焕投去赞许的目。
书说简短,袁崇焕在辽东考察了一个星期,回来后向朝廷请示说:“只要给我足够的军马、钱粮,我一个人就能守住辽东!”这话一出口,震惊了皇上和一众大臣。
光说大话可不行,得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才行。

这时,兵部尚书孙承宗问他:“小袁,你有什么办法能守住辽东呢?”袁崇焕回答:“我打算构建关宁锦防线,以防守为首要任务,稳固之后再伺机反攻。”
袁崇焕接着解释道:“孙大人,这条防线从山海关开始,途经广宁,延伸到锦州,以此抵御努尔哈赤的南下侵犯,之后再慢慢收复失地。”
孙承宗不住点头,这个办法与熊廷弼之前的策略不谋而合。
孙承宗转头对皇上躬身施礼,请求皇上任命袁崇焕为兵部佥事,前往关外监军。兵部佥事主要协助兵部尚书和侍郎处理兵部的各项事务,是正五品官职,也就是说,袁崇焕升了一级,前去辽东协助王在晋开展工作,就这样,袁崇焕成了王在晋的下属。
过了些日子,皇上还是放心不下辽东的局势,便派兵部尚书孙承宗前往辽东考察。
孙承宗来到辽东,询问王在晋有什么办法抵御努尔哈赤的进攻。王在晋坚持要在山海关外,也就是锦州附近修建一座城池,用来保护山海关,这座新建的城被称为重城。
他的想法是,既然山海关本身是个关口,那就再建一座城来加固防御。可这方案一旦实施,就相当于直接放弃了辽东大片土地,王在晋这是打算蜷缩在山海关内,不敢与努尔哈赤正面交锋。
在后续的工作中,王在晋和袁崇焕因为抵抗努尔哈赤的策略不同,产生了矛盾。袁崇焕始终坚持构建关宁锦防线,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
孙承宗十分认可袁崇焕的战术,于是向朝廷请示,免去了王在晋的辽东经略之职,改由自己接任。
孙承宗深知宁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大胆启用袁崇焕守卫宁远,并协助他全力构筑关宁锦防线。

这条防线以山海关为坚实后盾,宁远为核心中坚,锦州为前沿先锋,沿线还分布着众多堡垒和据点,彼此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且坚固无比的防御体系,成为明朝抵御后金进攻的重要屏障。
辽东事务终于安排妥当了。然而,朝堂之上的争斗却风云再起。
当时,明朝党争激烈,以东林党和阉党为首的两派势力,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明争暗斗,不择手段。对于熊廷弼和王化贞的处理,两派更是各怀鬼胎。
阉党首领魏忠贤一心想要保住王化贞,他企图借此机会打击东林党。当初推荐熊廷弼的是东林党的御史,对于皇上要追究责任这样事,魏忠贤极力将广宁失陷的责任全都推到熊廷弼身上,甚至还污蔑熊廷弼贪污了百万军饷,
明熹宗震惊,派人去抄他的家,结果却发现熊廷弼家中一贫如洗,家徒四壁。
可即便如此,魏忠贤还是不肯善罢甘休。发动阉党污蔑熊廷弼,可怜熊廷弼,一心只为报效国家,却成了党争的牺牲品。
他虽然竭力为自己辩解,却根本无济于事,最终还是被朝廷推向了刑场,行刑那天,熊廷弼怀里紧紧揣着一本《李斯传》,刽子手问他为何看李斯传,熊廷弼反问道,难道我不像当初的李斯那样冤吗?

刽子手默然无语,斩首后,熊廷弼的头颅传世九边以示警醒。王化贞在魏忠贤力保下苟活了下来,不过日子却并不好过,最终在崇祯五年被斩首,
从广宁失陷到王化贞被处决,这期间他多活了九年。熊廷弼作为镇辽三杰之一,他的死讯传来,让努尔哈赤兴奋不已,庆祝大明替自己除掉了心头大患。
与此同时,由于广宁的丢失,毛文龙不得不退守皮岛。
皮岛,又称东江,位于鸭绿江口以东,与朝鲜本土仅一水之隔,面积大约130平方公里。这里地理位置极为特殊,进可出兵骚扰后金后方,切断其补给线;退可凭借海岛的天然险峻地势据守。
毛文龙在此安营扎寨,收拢辽东的难民,组建起了一支军队,成为后金背后的一根尖锐的刺,在日后的辽东战局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欲知后事如何,咱们下回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