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如何破局:褚英悲剧后迎战明军四路“围剿”之谜

马踏连 2025-03-27 09:10:48

上回书说到,努尔哈赤把亲弟弟舒尔哈齐关了禁闭,这和判他死刑没啥两样。咱打个比方,就像养麻雀,麻雀性子野,关进笼子圈养,基本就活不成了。

舒尔哈齐可是英雄,天天东挡西杀惯了,被哥哥从权力顶峰拉下来关禁闭,虽说吃喝不愁,可精神上受不了,不到两年就死了。

后来大清碰上那种杀也不是、放也不行的人,就用圈养的办法,不用动手,对方自己就垮了。

舒尔哈齐死于1611年。两年后的1613年,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出事了,被父亲剥夺了接班人的权力。

太子褚英之死

这褚英到底做错啥了?得从头说起。

努尔哈赤有16个儿子,嫡长子是褚英,次子代善,第八子皇太极,也就是后来接努尔哈赤班的那位,第十四子多尔衮,清朝入关后的摄政王。

先给大家介绍这四位,其他儿子努尔哈赤当权时戏份不多,以后再慢慢讲。

按古代王位继承顺序,褚英作为嫡长子,是努尔哈赤当之无愧的接班人。事实上,努尔哈赤从小就对他寄予厚望,18岁就让他独立带兵,29岁委以重任。

平心而论,褚英打仗没得说,可性格有缺陷,心胸狭窄,容不下人。这可能和他小时候有关,努尔哈赤为躲避仇人追杀,带着妻儿四处躲藏,让褚英幼小心灵充满对人的怀疑。

1612年,53岁的努尔哈赤,考虑到自己年纪大了,选择褚英成为接班人。那个年代,能活到50多岁就算长寿。努尔哈赤盼着接下来两年,褚英能改掉坏毛病,可事与愿违。

褚英为保住太子之位,打压、恐吓亲兄弟和父亲的议政五大臣,逼他们站队。他威胁兄弟们:“你们要是不拥护我,等父王死了,我就剥夺你们的遗产。”

还要求五大臣发誓效忠。

兄弟们和五大臣一合计,大汗死后,还不得被褚英迫害死?不如趁大汗还在,告他一状。

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向努尔哈赤告状。努尔哈赤心眼多,为防他们联合打压太子,就让他们分别写下褚英的恶行,结果写的都一样,说明没串通,褚英确实干了坏事。

努尔哈赤大怒,自己还没死,褚英就拉帮结派,一怒之下剥夺了他接班人的权力。

此后,褚英不再被重用,连带兵打仗的机会都没了。

将军没战功,哪还有资本?有次,弟兄们和父王外出打仗,褚英看家,他竟当着手下诅咒父王和兄弟们打败仗,还说败了就不给开城门,让他们死在外面。

这话传到努尔哈赤耳朵里,他对褚英彻底失望,觉得他改不了了,心灰意冷之下,下令关了褚英禁闭。

1615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称汗的前半年,褚英抑郁而死,年仅36岁。

有人说,是皇太极联合议政五大臣整死了褚英,理由是皇太极最终接了努尔哈赤的班。不过,这只是猜测,没啥历史依据。

都说生在帝王家,就得有接受残酷现实的勇气。帝王家的人,心往往都特别狠。不管是儿子、老子还是妻子,只要妨碍了他们,那都活不成。

像舒尔哈齐和褚英,下场就特别惨。不过,造成这种悲剧,可不能怪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那可是百世难遇的大英雄,他的统一大业,谁也挡不住,要是有人想拦,那就是螳臂当车。

萨尔浒之战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了大金。

1618年,大金第一次攻打抚顺就大获全胜。这一下可不得了,就好比向大明脸上泼了盆尿。大明哪能咽下这口气?要是不报这个仇,还不得被天下百姓笑话?

于是,在1619年,也就是后金天命四年的三月,明朝派出二十万大军,对外号称四十七万,兵分东、西、南、北四路,朝着大金都城赫图阿拉杀过来。

当时努尔哈赤手上总共也就六万人马。二十万对六万,后金一个人得打三个,这形势有多严峻,大家可想而知。

咱们先来看看明朝这四路大军都是谁在带队。总指挥是辽东经略杨镐,这辽东经略就相当于现在东北三省军队的总司令。

杨镐是河南商丘人,家里条件一般,但学习特别努力,是通过科举考中状元当上的文官。他先后在江西南昌、河北蠡县当县令,把地方治理得很不错,后来就被调到京城当御史,这御史就跟现在的纪委书记差不多。

万历二十五年,日本侵略朝鲜,杨镐被朝廷任命去主管朝鲜事务,带领明军帮朝鲜抗击日本,最后取得了胜利。

不过后来他犯了个错,虚报战功,就被罢了官。

但仅过了一年,又官复原职了。到了1619年,朝廷决定灭掉努尔哈赤的大金国,就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我猜皇帝启用杨镐,可能是因为他在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时候表现得很出色。

接着再说说这四路大军的将领。

西路军由杜松率领,从沈阳出发,出抚顺关,沿着浑河右岸,向赫图阿拉进军;北路军由马林率领,从开原出发,从北面攻打赫图阿拉;东路军由刘綎率领,会合朝鲜军队,从宽甸北上,从东面进攻赫图阿拉;南路军则由李如柏率领,李如柏是李成梁的次子,从清河出发,出鸦鹘(hu)关,从西南方向进攻赫图阿拉。

杨镐原本计划让这四路大军先在沈阳集合,然后在二月二十五号,兵分四路进攻赫图阿拉城。

可到了二月二十五日那天,突然天降大雪,军队根本没法行动,没办法,下令推迟到三月初一,天放晴就分兵进攻。

明军这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直至此刻,他们仍未将努尔哈赤的军队放在眼里。西路军首领杜松对手下说道:“八旗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怎么能敌得过我们正规军呢!”

然而,杜松这番话与事实大相径庭。最初的八旗子弟兵,那可是勇猛剽悍,与后来进关后的八旗兵,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再看明军这四路人马的首领,个个谁也不服谁,彼此之间互不通气。

杜松此人有勇无谋,原本约定三月初一,各路大军一起进攻赫图阿拉,可他为了抢头功,竟不顾军令,在二月二十九日便冒着风雪,向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城进发。

二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努尔哈赤失眠了。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古勒山之战?当时,海西女真的叶赫部首领布斋联合九个部落进攻努尔哈赤。面对大军压境,努尔哈赤居然呼呼大睡。实际上,那时他已想出了破敌之策——任你九路来,我只一路去,即集中精力打击重点。

这次的形势其实与古勒山之战时颇为相似,同样来势汹汹,同样一盘散沙,杨镐这个文官,搞不定这些武将。

不同之处在于明军作战经验更为丰富。努尔哈赤打算沿用古勒山之战的办法来对付明军,可心中难免没底,要知道这次战斗非同小可,一着不慎,刚刚建立起来的大金有可能夭折而亡。

大明朝也知道这一战非同小可,在国家财政紧张的情况下,集中人马决一死战,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意思。

努尔哈赤考虑再三,便征求谋士范文程的意见。努尔哈赤提议:“咱俩把各自的计策写在纸上,看看是否想到一块儿了?”

范文程点头表示同意。随后,二人亮出写下的计谋,果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纸上都写着“任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正是古勒山之战时集中精力各个击破的计策。二人大笑不止。

就在努尔哈赤准备传达命令时,探马来报:“报大汗,西路军杜松带领部队正向赫图阿拉城进发。”

努尔哈赤和范文程相视一笑。范文程躬身说道:“大汗,想不到杜松立功心切,竟比其他三路人马先赶来了。”

努尔哈赤哈哈大笑道:“来的正好,那就先消灭先来的这一路!”

随后,努尔哈赤叫来儿子代善和皇太极,低声嘱咐一番,让二人依计迎战西路军。最后,又命安费扬古带领一队人马,监视其他三路明军的行动,与努尔哈赤保持信息联系。

话说杜松为抢头功,冒雪急行百里,抵达浑河后,才发现自己运载箭支的辎重部队被甩在了后面。可他不管不顾,马不停蹄地带着先锋部队继续往前赶。半路上还攻克了两座小寨,这极大地鼓舞了杜松的斗志。

三月初一,天放晴,当其他三支部队刚开拔时,杜松的大军已然来到了萨尔浒谷口。参谋建议守住谷口,这样以来进可攻退可守,杜松点头同意。

查看地形后,杜松留下两万人马守住萨尔浒谷口,自己则率领一万人马进攻女真族据守的吉林崖。

杜松这一分兵,便注定了他的败局。

有句话就做置之死地而后生,杜松瞻前顾后,把有限的兵力一分为二,这给了努尔哈赤机会。

努尔哈赤早已部署妥当,让儿子代善和皇太极率领主力人马进攻萨尔浒谷口的明军。他深知,只要攻下萨尔浒谷口的守军,进攻吉林崖的杜松部队必然会军心大乱。

经过一上午的激战,代善和皇太极成功歼灭了萨尔浒谷口的明军。

杜松一看自己的退路被截断,也顾不上再进攻吉林崖,带着部队往回撤退,结果迎面碰上了努尔哈赤率领的部队。

如此一来,吉林崖上的守军和努尔哈赤的军队两面夹击。

杜松所带领的一万人马全军覆没,杜松和他的副将以及众多将领全部战死沙场。仅仅一天时间,杜松率领的西路军便彻底覆灭了。

未完待续(8)

0 阅读:2

马踏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